中文版  |  蒙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规划计划>历史规划
日期:2006-03-13 15:20  来源: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录入:web  
    
临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第二章  产业规划

 

农业经济发展规划


临河区农业生产条件优越,资源丰富,是国家和自治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十五”期间,全区农村经济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根本目的,积极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推广普及适用农业高新技术,努力改善生产条件,农业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步入了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由温饱农业向小康社会跨越的新阶段。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国际市场上农产品由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农产品质量已成为进入市场的“绿色壁垒”,并呈日益强化的趋势,这对我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目前我区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合理,社会化服务体系滞后;农产品在品质、营养、安全等方面达不到有关标准,市场化程度低,这些制约着我区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指导思想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根本任务,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继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由种植业主导型向畜牧业主导型转变。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的标准化、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构建以优质种植业、集约养殖业、现代加工业、区域流通业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农业产业化链条,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特色鲜明、享誉全国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中心。

农业经济发展的基本原则是:

1、坚持发展特色农业,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

优化特色农业结构,确定特色农业主导产业,加快特色农产品开发,发展特色经济,走规模化、集约化、企业化的特色农业开发之路。发挥资源优势,培植地方特色鲜明的名牌精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建设具有区域特色的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2、坚持农业产业化道路,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

通过培育龙头,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力,使龙头企业与基地之间形成稳定的分工协作关系,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按照优质化、专业化、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组织基地建设,把农产品基地做为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和社会化程度。

3、坚持面向终端市场,加强农村商贸流通市场建设

不断强化市场经济意识,注重开拓市场、培育市场、建设市场,推行先进的流通手段,发展新型流通模式,打造流通优势,把特色农业全面推向终端市场。

4、坚持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大力开展节水灌溉等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增加科技投入,完善农业科技服务,引进和应用优质高产、高效种养技术,特色农产品精加工及综合利用技术,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包装技术,把传统适用技术与高新技术结合起来。

5、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大力发展农村劳务经济,多途径增加农民收入;推行农村社会基本保险制度,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加快村、镇建设步伐,建立以城带乡,以工补农,城乡互动的新型城乡关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战略目标

1、农业增加值:到“十一五”末,农业增加值达到26亿元,年均增速达7.2%,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2%。保证农业经济总量实现平稳增长的主要因素有:一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业生产条件和农村生活环境得以改善,农业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二是随着三次产业结构及其内部关系的协调,工业和第三产业对农业的拉动和支持作用增强;三是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使畜牧业成为主导产业,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四是消费者对绿色、特色农产品的需求不断扩大,为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

2、农民人均纯收入:“十一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2010年达到9140元,年均递增14 %。主要增收因素有:一是农业整体效益提高,农民收入相应增加;二是临河区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五年约有8万农民将转移到城镇,非农职业人数约万人,农民减少和工资收入增加的双重因素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三是粮食直补等支农政策的实施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使农民收入增加;四是畜牧业发展速度为10 %,农民人均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增加,达到40%

3、农业内部结构: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50%;其中种植业内部结构粮食占1/3,牧草占1/3,经济作物占1/3


“十一五”期间临河区农业经济主要发展指标

单位:亿元

图片1.png 


 二、战略重点

(一)发展特色农业、绿色农业,建设高效农业生产体系

1、发展特色农业,建设标准化农产品基地

特色农业是指具有独特的资源条件、明显的区域特征、特殊的产品品质和特定消费市场的农业。临河位于河套平原腹地,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为3229小时,是我国日照时数最长的地区之一。全境地势平坦,黄河水自流灌溉,具有优越的农业生产条件。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区特色农业已有一定的基础,建成了独具特色、享誉市场的小麦、脱水菜、番茄、韭菜等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品种、品质结构,依托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走“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一户带多户、多户带全村、一村带多村、多村成基地”的路子,着力培育粮食、蔬菜、花油葵、脱水菜、番茄、饲草料等优势产业基地。普及名、优、特、新品种,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品质和产量,发挥比较优势,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生产技术标准、检验检测认证和监督服务体系,全面提升我区农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农产品基地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复合系统,是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起来,以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它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也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十一五”期间,要对适宜于发展的有机食品、无公害(绿色)食品进行科学规划,大力推广“猪—沼—菜”、“四位一体”等生态农业模式,加大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支持和投入,把农户的自觉运用和政府的集中引导结合起来,形成宜于本地的农业循环经济之路。要提升生态农业的标准化程度,加快优质农畜产品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的认证,依据原产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组织开展农产品区域划定、原产地命名、品牌标注等工作,着力打造“绿色”农产品品牌,有效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度,创建全国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确保100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和达标,70%以上的瓜菜产品达到A级绿色食品标准。

(二)培育扶持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农业产业化是在更大范围内和更高层次上实现农业资源优化配置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产生最好的经济效益,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同时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关键在于建立起三个联系,即: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联系,生产领域和交换领域的联系,资源利用和市场需求的联系,同时在农业产业内部建立起合理的分工体系。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重要载体。要落实国家扶持重点龙头企业的各项政策,从科技、信息、金融等方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进产业化。依托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培育从事特色农产品加工、销售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是产业化“龙头”的重要部分,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把特色初级产品转变为加工产品,延伸产业链,提高特色农产品的附加值。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着眼农村市场,同时注意开发周边国家市场;既要发展成规模的现代加工业,又要发展各具地方特色产品的传统技术生产。要努力开发新产品,建立健全市场营销渠道和网络,形成以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制品、乳制品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建立和健全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鼓励农民自主兴办专业协会、合作社等各类中介组织和经纪人,发挥其在技术服务、产品销售方面的作用,使其成为连接龙头和基地的纽带,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使农业生产、销售和流通等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联结为一个完善的产业系统,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十一五”期间,要依托“龙头”,重点建设肉类、乳类、粮食、向日葵、瓜菜、番茄六大产业基地。一是粮食生产基地,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85万亩左右,其中小麦45万亩,玉米40万亩;二是向日葵生产基地,向日葵种植面积达到40万亩,其中花葵30万亩,油葵10万亩;三是优质瓜菜生产基地,瓜菜面积达到15万亩,其中保护地蔬菜面积2万亩,加工型蔬菜7万亩,西瓜面积3万亩,蜜瓜面积3万亩;四是番茄生产基地,番茄种植面积达到8万亩,年为富源、万野、屯河等龙头企业提供加工原料45万吨;五是奶源基地,全区奶牛存栏达到8万头,其中经产奶牛6.5万头,年产奶量28万吨;六是肉羊基地,全区肉羊饲养量达到580 万只,年出栏优质肉羊420万只。

(三)加快发展畜牧业,优化农业内部结构

“十五”期间,临河区畜牧业经济快速发展,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2005年,全区出栏羊310万只,出栏生猪23.8 万头,出栏肉牛0.85万头,分别比2000年增长9倍、10倍和2倍,并涌现出一大批发展速度快、养殖规模大、经济效益高的典型示范村、组和示范户,有力地推动了全区畜牧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继续将养殖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做大做强畜牧业。以肉羊和奶牛为重点,增量与提质并举,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推进农牧业结构由种植业主导型向畜牧业主导型转变。到2010年,牲畜饲养量达到700万头(只),比2005年增长40%,其中羊的饲养量达到580万只、奶牛8万头。

1、牲畜种子工程

“十一五”期间要逐步建成较完善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一是继续实施肉羊胚胎移植项目,以现有胚胎移植中心为基础,采取市场化运行手段,逐步扩大规模,到2010年,移植规模达到4000例,生产种羊2400只,其中优质纯种公羊1200只;二是实施肉羊纯繁户建设项目,使纯繁户总数达到300户,生产纯种公羊3600只;三是重点实施绵羊人工授精与本交相结合肉羊改良项目,建成绵羊人工授精站300个,配种母羊45万只;本交改良配种母羊65万只,年生产肉杂羔340万只,使全区肉羊改良率达到88%,建成成以小尾寒羊为母本供种,以国外优质肉羊品种为父本的稳定的肉羊生产基地。

2、动物安全工程

加强动物疫病控制、减少药物残留,是提高畜产品质量,保证人民身体健康,保证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要继续稳固防疫基础,完善防疫体系,缓解防疫技术力量薄弱和经费不足的问题。应用高新技术手段,创新工作机制,提高疫情,特别是人畜共患等重大紧急疫情的应急反应能力和防控能力。针对兽医基础薄弱的现状,要重点加强动物疫病监控体系、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兽药监督体系和冷链系统建设,同时加大财政防疫专项资金投入力度。

3、动物营养工程

饲料安全是畜产品安全的基础。“十五”期间,我区饲料生产存在非法使用违禁药物和乱用饲料添加剂的问题,这对我区畜牧业的持续发展和人民身体健康构成了威胁。同时,饲草料品种单一、营养搭配不科学等饲养管理粗放的问题仍是制约养殖效益提高的重要因素。“十一五”期间,要大力推广青贮、微贮、短期育肥、模式化养殖等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式,使改良杂交的优势和潜力得以充分发挥,并有效降低饲养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产出水平。

(四)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拓宽农产品流通渠道

1、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依托我区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方面的优势,借助得天独厚的交通运输条件,大力发展农畜产品流通市场,建成专业市场群体和流通集散基地。在农产品集中产区建设一批农副产品专业和综合批发市场,在城区培育和建设辐射西北等主要城市的农副产品批零市场,在110国道沿线建设农畜产品交易、农资综合、绒毛和活畜交易等农畜产品市场。

2、加快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

采取多种形式拓宽流通渠道,把专业营销队伍与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队伍,推动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在农村广泛建立起生产、运销、科技专业协会,支持农民有组织地进入流通领域,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农村运销队伍和中介组织队伍,鼓励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向技术经济实体发展。引导扶持现有各类专业协会完善内部运作机制,提高管理服务水平,鼓励农村能人、基层涉农单位和龙头企业领办行业协会,组建肉羊、番茄、花油葵等专业协会。

3、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

按照农业信息化的总体要求,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加快建立以农业部门为主体,覆盖并延伸到全区各乡镇、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中介组织以及种养大户的农牧业综合信息网络,进一步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形成手段先进、制度规范、队伍健全,集信息采集、分析、预测、发布于一体,及时、准确、系统、权威的信息体系。

(五)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我区在农田基本建设、农产品基地、良种繁育、农机等农业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2005年,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50.7万千瓦,机耕地面积123万亩,机电井数量2063眼,全年农村用电量464 万千瓦时;瓜菜育苗移栽、中轻度盐碱地覆膜栽培、瓜类开沟起垄等先进适用技术得到广泛推广,科技贡献率达35%。“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农田基本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继续实施“小工程、大群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搞好水利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强人畜饮水、黄河治理、节水灌溉,初步建成现代化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组织实施城防林、通道绿化、宜林沙荒地造林工程,努力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大力发展小麦播种和收获机械,加快发展玉米、蔬菜收获机械。推广大棚蔬菜的培育管理及农副产品加工、保鲜、储运、牛羊饲养技术,提高农机化装备水平。

三、保障措施

()深化农村改革,保护和调动农民扩大生产的积极性

全面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等各项政策,稳定家庭联产责任制,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逐步实现土地向种植大户集中,稳步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创新农村经济运行机制,积极发展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农村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快培育和发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多元化、竞争型的粮食流通主体,建立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粮食市场体系。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管理体制,使之真正成为农民自己的合作金融组织。进一步增加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逐步建立大宗农产品风险保障制度,探索农业保险制度,有效减少农业市场风险。

(二)依托二、三产业发展,实现农村劳动力大规模转移

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使土地通过合理流动逐步向农业企业、科技人员或种养大户集中,实现农村土地经营规模化、集约化,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的有序转移。大力发展农村第三产业和乡镇企业,加大农村自身吸收和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落实劳务输出的有关政策,扶持和帮助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企业务工经商。多层次、多形式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到2010年,累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达到6万人以上。

(三)实施科技创新,加速农业科技进步

“十一五”期间,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推广,健全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产技术标准,实现农业生产标准化,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到2010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70%以上,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农作物生产全过程实现机械化;畜禽良种和改良种比例达到100%。一是实施农业品种、技术、知识更新三项工程。全区引进和推广农林牧优良品种30个,推广应用高产高效农业生产技术50项,力争80%的农户接受专业知识培训。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抓好1个国家级、3个省级、20个市级示范区,使农业园区成为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载体,农业技术和机制创新的窗口,培训农民的示范基地。三是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积极鼓励科研院所、农技人员以技术开发、技术咨询、技术入股和技术转让等多种形式从事技术推广和服务工作,多渠道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

(四)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十一五”农业经济战略目标的实现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增强新形势下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发展农村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今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悉心研究,狠抓落实。要切实搞好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树立良好的工作作风,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念,把努力为农民谋利益摆在第一位。要树立市场意识,进一步提高带领农民致富的本领;不断巩固提高村镇政务公开工作,充分尊重和维护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加大农村扶贫工作力度,全力抓好“整体推进直接到户扶贫工程”,完善和深化社会定点帮扶,统筹协调科技、信息、计生部门,拓宽扶贫领域,推进农村产业化扶贫, 提高低收入人群的生产能力和收入水平 。紧紧围绕发展农村经济,在农村广泛深入地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引导农民转变观念,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不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工业经济发展规划

 

“十五”期间,我区工业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200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55.5亿元,工业增加值实现17.3亿元,五年平均增速达到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46亿元。工业经济内部的绒纺业、食品加工业生产总值分别占到全部工业总产值的49%17.3%,化工产业、生物制药产业也显现出较强的发展势头。但目前工业经济仍没有真正起到支撑全区经济的作用,离新型工业化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工业增加值仅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4.3%,工业对财政的贡献率仅为27%;工业主导产业带动能力不强,整体规模小,缺乏大型企业的拉动,扩张速度慢。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建设大园区,引进大项目,发展大产业。整合利用区域资源,培育主导产业集群,构建主导产业链;加快科技创新,推动优势产业高级化。夯实基础,多点齐发,做大总量,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

(二)主要目标

“十一五”末,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315亿元,五年平均增长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261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98.5亿元,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47 %,工业对财政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主导产业的总产值占到工业经济总量的85%,真正实现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


                     “十一五”期间临河区工业经济主要发展指标                      

单位:亿元

 图片2.png


二、主导产业

(一)主导产业确定

我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高速增长期,我区要顺应这一趋势,就必须把发展优势和特点放在国内外大环境中去比较,找准定位,加速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也是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这一过程,必然带来国内需求的扩大。一方面我国进入重化工阶段,对能源和资源需求增加。我区周围的鄂尔多斯、乌海、中旗、后旗、蒙古国等地蕴藏着大量的煤炭、天然气、铜、铁、锌、铅、等资源,在国内能源和资源需求增加、供给长期短缺的情况下,我们的资源优势更加凸现出来,以煤和天然气能源为基础发展冶金、化工、电力制造等能源重化工业,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另一方面,随着消费结构的升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对健康、安全、绿色消费的需求上升。我区优质充足的农畜产品,决定了农畜产品生产以“绿色”为主攻方向,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业占绝对优势;此外,我区有发展绒纺产业和生物制药的优势和基础,依据这些,我区确定的五大主导产业是绒毛纺织业、食品加工制造业、冶金化工业、生物制药业和电力工业。

(二)主导产业的发展思路

围绕五大主导产业,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引进建设大项目为突破口,加快资源整合,提升现有企业的发展步伐,培育企业关联度高、技术进步快、产业链条长、交易成本低、资源配置率高的优势产业集群,迅速扩张经济总量,推动工业化进程。

1、绒毛纺织业

临河及周边地区年产优质白山羊绒3000吨,羊毛2万吨,驼毛2000吨,加上甘肃、宁夏、青海、西藏、西亚、蒙古等地区和国家大部分绒毛产品经临河地区流通,使得我区发展绒毛产业极具资源优势。目前,我区绒毛加工企业有43家,其中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5家,涌现出“维信”、“雪候鸟”等知名羊绒品牌。但目前存在产业内部发育初级,产业关联度低,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等问题。“十一五”期间,要抓住绒纺业技改扩建的高峰,依托鄂尔多斯等品牌优势,以维信、春雪、大兴、双河、浩森等支柱企业为核心,整合资源,提升绒纺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大绒毛等资源的开发力度,延伸产业链条,开发下游产品,加快顺天利、浩森等梳纺续建项目投产进度,发展绒纺精深加工。积极寻求与国内知名羊绒企业合作,力争引进23家企业落户临河,成为全国第二大绒纺基地。到“十一五”末,绒纺业总产值达到60亿元,五年平均增速达到18%

2、食品加工制造业

我区农畜产品资源丰富,农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具有极大的优势,“十一五”期间的重点是以恒丰、富源、金川高啤、娃哈哈、小肥羊、宏发油脂公司等企业为龙头,内联外引,发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重点抓好恒丰公司7500吨手延面生产、鲁花10万吨葵花精炼油生产、富源集团3万吨制糖生产,金川啤酒厂10万吨技改扩建,娃哈哈果奶及炒货,小肥羊屠宰加工,椰风集团羊胎素和枸杞饮料,草原鑫河公司30万只肉羊分割,新疆昌德公司年产80万件(套)番茄酱包装生产等项目建设,同时,力争在玉米深加工、小麦胚芽油综合利用、番茄红素、羊产业链条上有大的突破。在未来的五年内,力争A级绿色食品的生产加工在全区大宗农产品中占到15%,名优特产品达到25%;绿色食品产值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25%。到2010年食品行业产值达到65亿元,五年平均增速达到47%

3、冶金化工业

临河发展冶金化工业具有丰富的资源优势。一是煤炭资源优势。除阿盟、乌海、鄂尔多斯的煤炭资源外,2008年新修的各条铁路开通,可以利用蒙古国纳林苏海图、塔本陶勒盖、乌中旗白彦花煤田的优质煤炭,三处煤田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储量巨大,可以满足不同类型煤化工用煤要求。二是金属及非金属资源优势。距临河60公里范围内硫、铜、铁、锌、铅、钴、镍等矿藏储量十分丰富,形成了较大的开采规模。其中硫铁矿储量4.7亿吨,居全国之首;铁矿储量2.3亿吨;铜金属储量122万吨;锌金属储量854万吨;铅金属储量217万吨。蒙古国奥云陶勒盖铜矿铜金属储量3000万吨,为亚洲第一铜矿,通过甘其毛道口岸距临河仅200余公里。银川、阿盟乌斯太、乌海、包头、鄂尔多斯等能源重化工基地,为发展煤化工下游产业如甲醇深加工提供了丰富的原料保证。三是丰富的水资源优势。发展化学工业需要丰富的水资源作支撑,我区水资源得天独厚,黄河流经巴彦淖尔市345公里,临河所在河套灌区是亚洲最大的自流灌区之一,年引黄河水量60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埋深平均不到1.5米,水质为优良的国家二级水,能够满足不同用水要求,丰富的水资源是各种资源中最为突出的优势资源。

充分利用自治区、巴彦淖尔市重化工发展规划带来的政策优势,以周边地区富集的有色金属、煤气、原盐、石灰石等资源和临河丰富的水、电、土地资源为条件,积极发展煤化工、工业硅、硫化工等产业,同时抓好繁荣化工、新海、亨泰等公司技改扩建,逐步培育冶化产业集群。一是大力发展以煤化工为基础、电力为支撑、关联度密切的煤化工产业链,形成产生循环经济效应的重化工产业集群。重点建设好台湾晔联公司50万吨PVC50万吨离子膜烧碱等系列加工,鄂尔多斯羊绒集团60万吨合成氨、104万吨尿素生产等项目。二是主动承接周边地区煤化工的下游产品,实现生产力的合理分工,重点发展以甲醇为主要原料的有机化工产业,如甲醛、醋酸、二甲醚、等甲醇下游系列产品。三是发展以硫酸为中心原料无机盐化工的产业集群,将丰富的硫酸和有色金属结合起来,着重抓好甘肃建新集团24万吨磷酸二铵及60万吨复合肥生产、硫酸铜、硫酸锌生产,首钢集团化学硅生产等项目的引进工作。到2010年实现产值60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86%

4、生物制药业

以当地丰富的玉米资源为原料,积极开发玉米发酵制药工业,为发展高科技生物制药搭好平台。嫁接改造启源、大地生物等原料药生产企业,支持德默富方泰建设中药科技园和开发西药制品,促成12家国内知名企业在临河投资建厂,逐步构成完整产业链条,建成我国维生素、氨基酸、糖醇类、生物蛋白和核酸类及苦参素系列产品等绿色健康型医药产品的加工中心。重点搞好华北制药公司生物制药、宁波天恒药业公司药厂建设等项目的引进工作。“十一五”末产值达到40亿元,年平均增速达到98%,使之具备主导产业的基础,并成为临河区乃至巴彦淖尔市新的工业增长点。

5、电力工业

在加快临河热电厂一期2×300MW工程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产业规划,继续扩大项目规模,积极争取电厂二期2×600MW项目、宏发生物发电项目等的开工建设,推动电力工业的快速发展。加强电网改造,提高电网输、变、配送能力,建设西郊变电站和北郊变电站。同时,鼓励本地区大企业、企业集团发展自备电厂,构筑电力工业集群,强化其主导产业的地位。积极推进电力设备制造业的发展,力争引进一至两家大型电力设备制造项目,添补我区空白。“十一五”末电力产业产值达到40亿元,五年平均增速达到34%

三、战略重点和保障措施

(一)战略重点

1、做大总量,提高运行质量

我区工业产业链相对较短,精深加工不足,产品附加值不高,特别是农畜产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生产资源性的初级产品。“十一五”期间,要致力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淘汰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转化率低的“三低”企业,扶持和鼓励大型龙头骨干企业建设,开发新技术,提升工业经济的科技含量,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和精度,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进而做大工业经济总量,拉动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大工业项目的引进要以新型工业化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信息化为标准,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高起步和跨越式发展。

2、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区除了农业资源丰富外,还具有水、电、土地等基础性资源的相对优势;周边既是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又是呼包鄂“大金三角”和蒙西“小金三角”辐射带动和产业梯度延伸优势区;不仅是“京津呼包银”经济带上的一个重要节点,而且是北接蒙古国资源富集区域的重要通道,还是华北、西北结合部。内蒙古自治区、巴市重化工发展规划带来了政策上优势,依托这些优势,我区工业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确定在冶化工及生物制药产业上,同时要开展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互补和分工合作,积极融入呼包鄂经济圈。

3、实现主导产业多元化

根据资源禀赋和比较优势,大力发展以煤化工、天然气化工、氯碱化工为主的化学工业,以硅和有色金属为主的冶金工业,以生物制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十一五”期间,要致力于发掘与培育重化工、生物制药、能源工业等新的工业经济增长点,多点齐发,并致力于培育主导产业集群,延长产业链,提高竞争力,实现主导产业的多元化,形成具有临河区特色的稳定的工业经济体系。

4、全力打造“水经济”

水资源是我区的独特优势,也是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所在,要发展“依水产业”,打造水经济。采取水权置换、排水利用、污水改造措施,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做足“水资源”文章。一方面,要用循环经济理念探索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新途径,继续开源挖潜,节水并循环用水,建设节水型社会;另一方面,全面加快水务市场改革,建立并形成体系化的管理体制,在保障农民“水权益”的前提下,依靠市场机制,探索衔接各产业的“水权”转换机制; 与此同时,加快推动水资源的“资源化”和“优势化”转变,把水资源当作核心战略资源来运作,用水资源同周边地区换取互补性资源。

5、提高产业集中度

按照绒毛纺织业和食品加工制造业现有企业的加工能力和产业布局,合理制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在保障龙头企业资源满足供应的基础上,推动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对原有竞争力相对薄弱的中小企业采用转产、合并、托管、出售、破产等多种方式,减少低效企业的数量,促进产业集中化。通过对工业经济的改革与调整,继续加强优势产业的整合,在规模壮大的同时,提升主导产业的整体竞争能力。

(二)保障措施

1、拓宽资源通道,突破制约瓶颈

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资源流动观念,实施“南联北开,东承西引”资源利用战略,扩大资源利用半径,大范围、宽领域、多层次配置资源,谋工业发展大势。向南启动黄河大桥建设工程,谋求打通利用鄂尔多斯煤、气资源通道;向北配合实施临河到甘其毛道口岸的公路、铁路建设工程,为引进利用蒙古国的煤、铜资源创造条件;向西配合完成临哈铁路临河至策克口岸段建设工程,拓宽利用阿盟、乌海化工资源的通道,并西出策克口岸聚集利用蒙古国资源;向东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引资、引智、引技术,吸纳先进经营理念,引进现代企业制度,推动临河工业脱胎换骨。

2、盘活存量,扩张增量

加快体制创新,加强银企沟通,推行科学管理,强化政策落实,增强企业成长能力。将活化闲置、低效资产作为企业壮大的攻坚重点,因企制宜,采取挂靠引进、兼并重组,增资扩股等形式,稳步扩张现有企业的生产规模,盘活存量,促进企业达产达效。加快临河热电厂、娃哈哈果奶饮料及炒货、小肥羊肉业基地等企业的施工建设进度,力争2006年进入生产运营状态,尤其要确保热电厂1号机组并网发电,力促台湾晔联公司投资200亿元的PVC项目、华北制药公司投资100亿元的生物制药等项目尽早落地开工,并迅速扩大新上企业的经营规模,扩张增量,为财政增收、安排就业作出贡献。

3、优化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继续完善和落实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创新招商方式,充分发挥企业招商、中介招商、产业招商、板块招商、大项目招商、并购招商的作用,大力引进高新技术项目、创新的传统产业项目、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加速推进项目建设,力争新上企业尽早产能产效。继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用足、用活国家、自治区的有关政策,改善法制环境,全面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提高政府诚信度、政府依法行政的透明度和行政效率。加大对外来投资企业的支持力度,兑现落实政府承诺的各项政策,有效弥补市场缺陷;改善行政环境,坚持市场化原则,完善招商政策,搞好审批制度的改革。要制定和完善招商引资政策体系,对国家和自治区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或投资额在1亿元以上且拉动能力强的项目采取一事一议、一企一策、特事特办的政策,要完善服务环境,开展创造性服务,实行“两薄一证、一个窗口”制度。要大力支持已有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壮大,努力做到“投资一家、办好一家”。

4、加快建设园区,打造产业平台

以重点项目为依托,以重化工和生物制药等主导产业定位园区特色。积极发展“区中园、园中区”,规划建设临河化学工业高新技术区和生物制药园区,实现落户一个重点项目,形成一个特色园区,构建一个产业群落,形成与经济技术开发区三区互动、产业互补、各具特色的大园区格局。继续完善东区基础建设,重点实施供水、排污管网工程、路灯安装和东召渠衬砌工程,配套园区面积达7.5平方公里。配合市里完成东部独立工矿区8000亩土地的收储任务,在绕城线以北新民沙窝区域,完成重化工园区8000亩建设用地征用、6公里道路及管网配套,实施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和总干渠引水工程。树立“经营园区”理念,出台政策,引导和鼓励房地产、商贸、文教、旅游、医疗、娱乐休闲等产业优先发展。成立工业园区开发投资公司,创新土地利用和投融资体制,拓宽园区基础建设投入渠道,形成市场运作为主、政府投入为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以完善、系统、配套、功能齐全的基础设施环境吸引外来投资者。

5、依靠技术引进与创新,推动产业升级

要致力于产业结构的升级,淘汰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资源转化率低的“三低”企业,扶持和鼓励大型龙头骨干企业与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引进、开发新技术,提升工业经济的科技含量,加大资源开发的深度和精度,推动产业结构向高级化方向发展。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项目,要高起点规划、高起点建设,避免重复引进技术落后、科技含量低的项目。制定出台鼓励政策,推动高新技术在产业内及产业间的扩散,以技术的创新和流动作为推动产业升级的切入点,支持企业利用废弃物、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发展循环经济、减少环境污染,同时,继续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人才战略,为主导产业的升级改造提供人才保障。

6、实施品牌化战略,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要树立牢固的品牌观念,鼓励企业开展品牌商标注册、宣传和推广等活动,从根本上改变重生产、轻营销,只顾及短期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的观念,保障品牌化战略的实施。对于优势和特色资源,如羊肉、番茄酱、脱水菜、蜜瓜、牛奶、瓜子、枸杞、小麦等,积极推动其品牌化,以企业为依托将原材料原产地的概念整合到企业的终端产品品牌中。加强以政府为主体进行城市营销和区域营销,提升城市形象,形成区域共同品牌。

 

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十五”期间,我区第三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内部结构进一步优化,对财政和就业的贡献显著增强。2005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9.5亿元,同比增长15%,占GDP总量的41%,三产的财政贡献率为41%;从业人数达到12.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数的45.7%。我区作为巴彦淖尔市市府所在地和自治区西部的中心城市,随着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步伐的加快,第三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围绕绿色农产品中心、物流中心、中心城市的城市功能定位,以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为方向,以重点项目、重点企业为支撑,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逐步形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机制优化、服务一流、就业广阔、支撑有力的第三产业发展新格局,促进临河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市场化促进原则。培育和完善第三产业发展所需的市场体系,引入多元投资主体,提高第三产业的“市场化”程度。

扩大就业为主要方向原则。服务业发展必须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基本出发点,正确处理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的关系,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突出特色原则。服务业发展必须立足于比较优势,以服务于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等特色产业为重点,重点突破,完善辐射功能,发挥带动作用。

提高发展质量原则。加快发展知识、技术密集的现代服务业,积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服务技术和管理手段,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辐射带动原则。通过交通动脉的架构和经济关系的联结,谋求发展的区位优势,积极发展现代流通产业,不断强化城市流通辐射力,进而形成“大市场、大流通、大物流”的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总量目标: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61亿元,年均增长16%。  

就业目标:到2010年,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5万人,占全区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50%以上,从而使三产业成为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渠道。

财政贡献目标:第三产业对财政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

市场体系建设目标:重点培育和规范专业商品市场,大力发展资本、人才、技术、信息、房地产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

服务体系建设目标:不断满足城乡居民生活需求,适应专业化、社会化、现代化的生产需要,形成为生产、生活和管理提供多功能、开放式、社会化的服务网络。

保障体系建设目标:加快形成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以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


“十一五”期间临河区第三产业主要发展指标

单位:亿元

 图片3.png


二、发展重点

(一)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重点发展商贸流通、餐饮和运输物流业。“十一五”期间,在沿110绕城公路建设一条起点高、辐射广、功能强的市场长廊;在胜利路和迎宾路规划建设两条综合性批零贸易功能区;依托巴彦淖尔市国际装饰建材城、巴运物流中心、肉羊产业园区规划建设三大物流市场集群;以日用品、农业生产资料和绿色农产品为主导构建城乡日用品物流连锁配送体系、农资连锁体系、社区便民体系、绿色农产品物流体系四大体系;以特色文化、风味小吃、电子商务、精品专卖、旅游休闲为主体,规划建设10条特色街市;以方便社区居民为主题,规划建设25个社区便民市场。到“十一五”末,传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30亿元,年均增长2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48%

商贸流通餐饮业:重点发展新兴业态,改善结构、增强辐射功能。2010年实现增加值18.5亿元,年均增长23%,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30%

零售业:以资本为纽带,整合商业资源,以连锁经营为手段,推动商业网点城乡一体化。做足城市空间概念,发挥空间资源,调整商业资本结构,合理规划商业布局,构筑商业发展平台,培育新型商业业态,填补商业发展空白,完善社区商业功能,加强路街发展定位,发展特色商业路街,壮大商业连锁规模,积极引入现代连锁业态,引进国际连锁巨头,提高零售业组织化和现代化水平。

“十一五”期间,商业零售业态的发展规划如下表:


临河区不同发展阶段主要现代零售业态数量规模

单位:个

图片4.png 

批发贸易业:重点是调整结构,园区化布局,集群发展,完善批发市场体系

我区具有面向周边发展批发业务的区位优势,在今后网点发展中,批发市场体系建设是重要内容。根据实际,要构建如下批发市场体系:


临河区批发市场集群及其定位

图片5.png 


餐饮业:发展重点是连锁经营、集团经营、加盟经营。

要适应人们生活质量提高和消费习惯变化的需要,以大众化经营为重点,发展各具特色、满足不同消费层次的餐饮业。开拓城乡饮食服务市场,大力发展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餐饮,并与旅游、娱乐业等有机结合,共同发展。做大做强餐饮龙头企业,挖掘餐饮文化特色,发展品牌和连锁餐饮,使餐饮业在走出去、引进来方面有大的突破,促进餐饮业的市场开拓和档次提升。大力支持西贝、君华等有实力的餐饮企业向全国大中城市扩展业务。积极创造条件,鼓励小肥羊、草原兴发涮园、肯德基等国内外知名餐饮连锁企业落户和发展。适度发展星级酒店、添补我区无四星级酒店的空白,提升消费档次。

运输物流业:重点整合运输物流资源,大力发展第三方物流。2010年实现增加值11亿元,年均增长18%,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18%

我区紧靠包兰铁路,110国道、丹拉高速公路贯通临河,具有较好的区位优势。同时,我区有巴彦淖尔市最大的物流企业——巴运物流中心,为发展运输物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十一五”期间,发展运输物流的基本方向是地方工业品、农产品及地方工业的原材料物流。以结构调整为中心,以产权为纽带,引导运输业走经营组织化、管理集约化、生产专业化的道路,鼓励骨干运输企业向规模经营和集约化发展。调整客货运力结构,按照“人便于行,货畅其流”的目标,增加道路客运班线和提高班车档次,提升客运能力和水平,促进客运业特别是农村客运迅速发展。加快发展集装箱、散装等专业化运输,引导道路货运企业向信息化、物流化方面发展。规范城乡客运市场,加强交通管理,合理配置车辆,提高服务质量和公交出行率。

采取多元投资方式,引导和扶持非公有制企业投资道路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路网密度、公路等级、通达深度,加快公路“六横九纵十三出口”主框架路网。重点建设临河—哈密铁路临策段、G025线临河绕城高速公路等项目。坚持建养并重,切实加强养护管理,成立路桥公司,推动公路建设、运输的市场化运作,提高公路管养水平。

(二)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

重点发展房地产及社区服务业。新兴服务业2005年实现增加值3.7亿元,占第三产业的13%2010年达到10亿元,年均增长22%,占服务业的16%

房地产业:要加强房地产一级市场调控,积极开拓二级市场,推动住宅管理向社会化、专业化、物业管理转变。2005年实现增加值2.5亿元,占服务业的8.7%2010年达到6亿元,年均增长20%,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0%。按照“综合开发、配套建设、集约化经营”的方针,结合房地产开发与旧城改造、新区开发建设,引导人流、物流向新区发展。按照城市化战略的要求,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持住宅建设的合理规模和增长速度。继续扩大经济实用住房规模,适度发展中高档住宅,建设一批生态、智能化示范小区,积极发展新工艺、新材料,优化建筑设计、工程质量和生态环境。加大住房二级市场的开放力度。扩大存量交易,带动增量市场发展,大力推动已购公房上市交易,认真落实鼓励住房消费的有关政策。盘活城镇土地资源,促进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完善配套服务,建立健全公开、公平、公正的房地产交易机制。

社区服务业:要按照市场化运营方式,健全社区服务组织,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功能。2005年,社区服务业增加值1.2亿元,占第三产业的4.2%2010年达到4亿元,年均增长25%,占第三产业的6%

社区服务业要加快建立面向社区居民、社会特殊群体以及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多层次、多种所有制形式的服务体系,拓展服务领域,完善服务功能,促进社区服务社会化、产业化,提高社区服务企业的竞争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社区服务设施和网点建设,促进社区各单位服务设施对外开放,将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机构逐步融入社区服务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鼓励社会各方面共同投资兴建社区服务设施和服务网点。采取优惠政策,鼓励下岗职工创办各种便民利民的社区服务企业,重点开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和安全防范等服务,方便居民。加强社区服务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具有实践经验和各种特长的专职技术服务人员,吸纳兼职服务人员和社区志愿者。积极发展各种养老机构、医疗康复机构、文体娱乐机构以及老年人再教育机构,制定优惠政策,采取民建公助、社会化运作的方式,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老年福利机构和设施建设。重点实施老年康复工程、社区服务工程和物业管理服务工程。逐步将养老、失业、医疗、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延伸到社区组织,使社区组织成为管理社会保障对象和服务社会化的基层单位。探索小区物业管理公司、居委会、社区服务“三位一体”的新型小区管理体制。

教育文体业:教育事业,要以培育满足经济社会发展所需人才为立足点,加强农业生产技术培训和职工职业技能培育,改革职业教育体制,鼓励引导民营资本投入职业教育,以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文化事业,要以满足城乡居民文化生活需求为根本,创导先进文化,繁荣社区文化作品和文化产品创造,逐步形成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文化产业体系。

体育事业,要以提高居民素质为出发点,有序组织竞技体育,倡导全民参与,提高全民素质。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重点发展金融保险、信息中介业。2005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5.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18.4%2010年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8%,占第三产业的20%

金融保险业:金融业2005年增加值为2.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8%2010年达到5亿元,年均增长16%,占第三产业的8%

银行业要积极推进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稳步实施农村信用社改革。培育和发展新的市场主体,探索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合作银行等经营运作模式,培育金融市场,不断扩大信贷规模。大力改善融资环境,建立征信系统和金融担保体系,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贷担保体系,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担保机制和担保组织;以开发区为依托,成立担保机构,建立金融担保基金,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鼓励商业银行增加业务品种,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扩大项目融资、消费信贷、融资租赁等业务。大力发展教育、住房、汽车等消费信贷,做好委托代理、承兑、贴现和保管箱业务,开发和完善新型金融中间业务,促进新兴业务和中间业务发展。重点建设企业信用体系、信用评级体系、金融中介体系、信用担保体系、农村奶牛养殖业政策性保障体系、民间金融信贷合作体系等现代金融服务体系。

保险业要扩大保险市场,拓宽保险领域,提高保险覆盖率,积极发展医疗保险和财产保险。开展以奶牛保险业为代表的政策性保险业务,增强为农牧业产业化服务的功能。2005年保险深度2%,到2010年达到4%2005年保险密度180/人,2010年达到440/人。

证券业要积极培育和推进企业上市。搭建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合作平台,重点推进有实力、有条件的大企业通过多种形式上市融资。促进中小企业间的联合重组,提高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比重。争取在2010年使企业上市实现零的突破。

信息中介邮电业:信息服务业要继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和政府、企业、社会的信息化进程。积极引进国内外软件企业,培育一批营业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中介服务业要按照市场经济要求和国际惯例,引进国内外知名机构,完善服务体系,提高服务水平。2005年,信息服务业增加值3亿元,占第三产业的10%2010年达到7亿元,年均增长19%,占第三产业的12%

信息服务业以电子商务、网上招商等为重点。增加硬件投入,完善服务功能,实现信息共享,拓宽信息服务领域。做好大型专业市场的信息网络、重要服务窗口和部门、重点企业的信息网络建设。重点建设电子政务网络工程和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联网工程、远程教育网建设工程、城市及农村应急联动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工程、电子商务网络工程等项目。

中介服务业要积极发展会计、法律、咨询业等。培养高素质的咨询人才,培育壮大咨询企业。扩大咨询范围,重点发展租赁、典当、拍卖、公正、评估、职介、会计、审计、律师事务等中介服务,规范政府与中介企业行为,提高投资论证、资产评估、市场调研、企业诊断、创新开发、决策咨询以及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等各类咨询服务水平和质量。强化行业协会建设,扩充经纪人队伍,逐步建立和完善中介服务自律机制。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实现“三产”发展组织保证

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第三产业发展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和改进对第三产业工作的领导,强化宏观指导和政策协调,制定科学合理的产业政策,合理调整第三产业内部结构,通过政策导向,对有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加以扶持。针对一些主导或支柱行业,实施针对性的政策,要在自治区出台的加快发展第三产业60条政策规定基础上,结合我区的实际,研究提出本地的实施意见,制定有效措施,在政策上全力支持第三产业发展。

(二)依靠科技进步,提高“三产“整体素质

加快第三产业行业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用引进或自我创新的高新技术、适用技术发展传统产业。加快现代管理技术、通信技术和电子信息技术在第三产业行业中的应用,特别是加快计算机在商贸流通、金融保险、交通运输等领域的运用,提高传统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和技术含量。加快信息咨询、计算机应用服务、科技服务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的发展,加速高新技术市场化、产业化进程。改进用人机制,建立有利于科技人员发展的产权制度、分配制度。

(三)加快实施城市化战略,拓展“三产”服务空间

加快城市化步伐,按照“城市人口发展规划”的要求,适当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和新城区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加快建设小城镇,重点加强城区和中心镇建设,在资金、土地方面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农民发展第三产业。通过建设和繁荣中心城市和重点镇,增加城镇人口,带动第三产业总量和就业岗位的增加。

(四)打破垄断,鼓励各种投融资进入“三产”

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各种所有制形式投入第三产业领域。进一步鼓励和引导非国有经济投入房地产、旅游、社区服务、职业培训、文化等第三产业领域。加大鼓励民间投资政策力度,创造多种所有制经济公平竞争的宽松环境。积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发展第三产业。改善投资环境,拓宽领域,引导投向,优化结构,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兴办新型第三产业。努力争取利用国家统借贷款、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等长期优惠贷款发展第三产业。引导商业银行在独立审贷基础上,与政府投资相配合,积极向第三产业项目发放贷款。支持符合条件的第三产业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通过股票上市、企业债券,股权置换等方式筹措资金。


 
           
主办:临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临河区政务服务局
蒙ICP备1300368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8020002    蒙公网安备:15080202000021号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电话:0478-8526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