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蒙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规划计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日期:2012-03-13 22:12  来源:临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录入:web  
    
临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二)
 

第三章  加速中心城市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继续按照建设“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的发展定位,围绕“中心积聚与完善 、工业东进与北拓、居住西延与南移”的总体发展思路,着力开发城市新区,改造城中老区,统筹城乡发展,把临河建成一座布局合理、功能齐全、环境优美、秩序优良、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生态良好、产业承载能力强、带动辐射作用大,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到2015年,全区城镇人口达到4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建成区面积达88平方公里。

 

 

 

第一节  优化空间布局

 

以提高城市承载和集聚能力为落脚点,以城区建设为龙头,以小城镇建设为主体,通过“点”的中心辐射和“轴”的带状扩张相结合,拉大城市框架,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形成“一核二轴三区四廊”的城市空间发展新格局。“一核”即指以现有建成区为核心;“二轴”即以杭五、临赛沿线为轴,择优支持发展沿公路干线的集镇建设;“三区”即以按照“一市三区”的发展思路,完善临河区,加快朔方区,启动滨河区;四廊即沿黄河生态廊道、沿包兰铁路和二黄河生态廊道、沿京藏高速和110国道生态廊道、朔方路与物流通道之间的南北生态廊道。科学确定功能分区,加强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等一体化建设,逐步实施以现有市区为中心,拓展朔方区、滨河区等新区建设,扩大中心城市规模和经济实力,增强辐射带动力。临河城区搞好旧城改造和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将临河区建成商贸、行政、文化、教育、居住的功能区。依托现有建成区(即临河区),加快城市扩张,扩大城市规模,向东重点发展朔方区,将朔方区建成产业、物流、商贸、生产性服务与配套居住的功能区。向南启动规划建设滨河区,将滨河区建成旅游、度假、文化、体育、现代服务、居住的功能区,建成全市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人流、物流、资金流的集散中心和市府经济增长极。加快生态廊道建设,实现城在林中、林中有城,打造生态宜居城市。

以杭五、临赛沿线为轴,重点发展轴线附近的地理位置较优越,基础设施规模较大,经济发展势头较好的新华、狼山、干召庙、乌兰图克等城镇建设,使之成为小区域的中心集镇。扶持一般集镇,建成小区域的次中心集镇。充分发挥集镇产业优势,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体系,集聚生产要素,集聚产业,成为集镇建设的有力支撑,有效增强集镇的核心竞争能力。整合集镇资源优势,加大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努力实现“五个一”的目标,即有一条样板街、有一座标志性建筑、有一处高标准住宅小区、有一个水电路相配套的工业小区、有一个规范化的农贸市场,将集镇打造成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农村劳动力的平台。把集镇建设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重要内容,努力提高医疗卫生、科学教育、社会保障和文化生活等公共服务能力,扩容提质,促进农民市民化,农村城市化,使集镇成为集聚农村人口,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载体。着力发展块状经济和有特色的经济增长带,实现镇与镇之间、村与村之间互联互动、资源共享、产业成链、优势互补,缩小城乡差别,推进城乡一体化。

 

 

 

 

第二节  完善城市功能

 

一、加快旧城改造,着力发展临河行政新区

以改善居住条件,提高土地利用水平,提升城市形象为目标,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工程与城郊结合部的环境配套设施建设,引导住户向社区集中。“十二五”期间棚户区改造面积达到500万平米,改变“城中村”脏乱差局面,消除居住条件差、有瞻市容市貌的棚户区,增强城区人居环境的吸引力,保障住房供应。继续实施便民利民工程,对城区的巷道及人行步道进行硬化改造,改造硬化面积150万平方米,改善居民进出条件。高标准、高质量地加快3.1平方公里区行政新区建设,建成独具特色的示范性、样板性新区,配套实施办公、学校、医疗、金融、商业等项目。

二、完善道路骨架,拓展发展新空间

以道路建设带动城市建设,以延伸道路骨架,拉大城市框架,增加城市腹地。加快城市外扩和主城区交通体系建设,切实解决交通堵塞、停车难问题。构建“七横七纵一环”的交通物流通道网络,七横,即滨河大道(黄河防洪堤高速公路)、新华街、河套大街、庆丰街、解放街、乌拉特大街、北绕城路,七纵,即物流大道、朔方路、建设路、胜利路、团结路、金川大道、西绕城线,一环,即将现有绕城公路向南与滨海大道相通,东和物流大道相接,建成外环路。“十二五”期间,按照分步实施、逐步打通的原则,实现新华街、河套大街、乌拉特大街等主要干道与外环路打通,重点实施河套大街拓宽改造工程,滨河大道建设工程,城区骨架道路与外环路打通连接工程,城市出口道路工程。“十二五”期间新建城市道路947公里。基本形成以主次干路为骨架,支路系统健全、四通八达的城市道路交通体系。为未来城市人口达到100万人以上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中等城市的发展框架。

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城市服务功能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张,相应加大设施配套力度。优先建设与产业发展及人民群众生活关联度最大、对完善城市功能起着关键性作用的公共设施。建立供水、排污保障体系,城市给水工程,完成二水厂的建设任务和在城区东南侧实施新建水厂一座,铺设供水管网380公里,到“十二五”末期,城市日供水能力达到25万吨,建城区给水普及率达到90%;城市排污和雨水工程,城区采取污水就近回收、就近处理和就近利用的原则,新建日处理污水10万吨的污水处理厂一座,配套污水管网600公里,杜绝不达标排放现象,到“十二五”末期日处理污水达到17吨。进一步完善各分区雨水排放系统,新扩建雨水泵站六处,彻底解决临河城区的水涝问题,避免城市遭受重大损失。集中供热工程,严格限制并逐步取缔分散小锅炉供热,实施集中供热工程,加大供热管网的建设步伐和完成富源热源厂二期工程,到“十二五”末期,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500万平方米。集中供气工程,以满足居民和公建用气为主,优先气化新建小区,逐步气化老城区,加大城区燃气管网铺设和燃气站建设,新建供气管网300公里,“十二五”末期,日供气规模在达到1.4万立方米,年供气规模达到500万立方米。环卫工程,新建日处理600吨垃圾处理厂一座,提高垃圾集中处理程度。按照合理布局,减少运输成本的原则,在双河区、保税物流园区、朔方区、中心集镇及对现有简易垃圾站进行改扩建,新建垃圾转运站60座。继续完善配套医疗和粪便处理工程,实施公共环卫设施建设项目,不断加快环卫工作建设步伐,完善生活废弃物收运处理体系,加快水冲厕所建设,主干道上,每隔800―1000米建一座水冲公厕,达到国家卫生城市水厕比例不低于80%的标准。“十二五”末期基本实现垃圾收集容器化、运输密闭化、作业机械化、处理无害化,使城市环卫工程建设与城市建设发展相适应。

四、加大美化绿化力度,建设生态宜居城市。

高度重视工业生产对城市环境带来的各种问题,合理布置各类防护绿地,保护居民的居住环境质量,提高城市生态质量和景观环境。加强城市美化绿化,完善中心区公共绿地,建设生态走廊,增加绿色开敞空间和构筑绿色生态屏障。要围绕蓝天、碧水、绿地这一主线,建设四季常绿、三季有花、一街一树、一街一景的城市景观,新建城市广场,加大现有公园综合改造力度,提高道路绿化率,加快沿黄河生态廊道、沿包兰铁路和二黄河生态廊道、沿京藏高速和110国道生态廊道、朔方路与物流通道之间的南北生态廊道建设,搞好城区街道和各单位绿化改造,大力推进园林式单位、园林式社区、园林式家园达标创建活动。依托周边水系资源,认真做好“水”文章,引水入城,依湖造景,高标准规划建设城区及周边湿地水系园林景观,形成河道贯通、湖面相连的网状环城水系,打造自然景观,提升城市整体品位。“十二五”末期,城市绿地覆盖率达到30%,人均公共绿地达11平方米,争取达到园林城市。

 

第三节  强化城市管理

 

一、坚持规划优先

坚持以科学规划引导城市发展,拓展规划编制深度,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把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重大基础设施规划相衔接,强化规划的实施监督和管理,严格按照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严格按照法定程序编制、审查、批准和调整规划,强化对规划实施的监控。加强城市节点设计,注重城市细节雕琢,实现文化特色、城市景观特色和建筑形象特色的高度融合,建设一批体现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的重大项目和标志性建筑,提升城市文化内涵,打造独具特色、人与自然和谐统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现代化城市。突出抓好朔方区、滨河区的规划建设,达到规划一流、建设一流。

二、搞活城市经营

坚持走“以资源换资金、以市场换投入”的路子,把城市基础设施等有形资产和路桥冠名权、广告经营权等无形资产推向市场。通过政府引导,逐步对城市、道路、桥梁、公交、给水、排水、供气等市政工程和公共事业设施实行产业经营,对城镇存量土地、公用设施实行有偿开发,盘活存量资产。

三、完善管理体制

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创新城市管理方式,综合运用行政、法律、市场、技术等多种手段,推进城市管理现代化。把握城市建设和经营规律,坚持先规划后征地、先储备后开发、先配套后出让,全面提升城市科学经营水平。推进城管综合执法,逐步建立大城管格局。突出整治脏、乱、差等问题,构建良好的卫生、交通和市场秩序,树立整洁、通畅、文明、有序的城市形象。坚持共驻共建、整体联动的社区建设方针,进一步整合社区资源,加快社区建设,增加城镇居民自我服务和自我管理能力,大力提高市民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提高城市的特色和品位。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加快破除城乡分割的体制障碍。

 

 

 

第四节  推进新农村建设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为目标,以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村为载体,努力推动形成新产业格局、新乡风民俗、新乡村面貌、新管理机制,使我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市的前列。

一、统筹城乡建设规划

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大力发展以城区为中心的小城镇建设,引导和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按照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各个方面要求,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规划来统筹规划,打破过去“村村自由”的格局,以人为本,实行园区化管理,为农民创造一个安静、休闲的生活环境。完成村镇资源的整合,把农村社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纳入城乡经济社会体系,村镇规划覆盖率达到100%,建成中心集镇3个、建制镇4个、中心村40个,初步形成以中心集镇、建制镇、中心村为网络的新型村镇体系。合理调整村庄布局,撤小村并大村,相对集中布局农村居民点,确定符合村镇实际的农村住宅示范形式,统一规划住宅用地和配套设施,按照人均建设用地300平方米控制村镇建设用地指标,其中绿化用地不少于35%,道路用地不少于15%,公用服务用地不少于5%,居住用地不大于35%。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宜居的环境。

二、突出农村基础建设

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推动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让农民享受城市文明的成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农村。实现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继续解决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彻底消除农村人口饮用高氟水、苦咸水的状况。改善局部农电网,保持农村供电稳定性、可靠性,保证农村正常生活、生产用电需求。加快农村道路建设,改善农民出行条件,修建通镇油路五条,总里程198公里,同步推进村庄内外道路硬化,农村公共交通覆盖面达到95%。继续推进农村清洁能源建设,扩大户用沼气覆盖面。引导散居农户集中建房,搞好农村危房改造,农村砖瓦房普及率达到90%以上,农民人均住房达到35平方米。加强农村信息网络和邮政设施建设,基本形成乡乡建局、村村建站的农村邮政普遍服务基础网络和村村能上网、户户通电话的信息服务网络。搞好村容村貌和环境整治,加快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加强污水、垃圾集中处理。制止工业固废、危险废物、城镇生活垃圾和其他污染物向农村转移。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抓好以渠、沟、路、林、田为核心的农田五配套建设,大力开展秸秆还田、麦后复种、深松深翻、退耕还林还草、节水保墒、平地缩块、测土配方施肥等各项工作,保护和提高农畜产品基地生产能力,为实现高产、稳产奠定基础。

三、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围绕解决农村公共服务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以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为重点,促进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整合城乡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农村学校全部建成为育人环境、管理水平、师资队伍、教育质量一流的现代化花园式学校,形成区办初中、镇办寄宿制小学、村办幼儿教育的新格局。全面落实“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确保农村教育经费足额到位。加大教育投入,80%的农村学校建成校园网,形成以远程教育网和校园网“两网”合一的信息技术网络。进一步健全农村医疗服务网络,强化农村计生、卫生服务质量。严厉打击非法行医,乡村医生要具备执业助理医师以上执业资格,其他卫生技术人员具备初级以上专业技术资格,保证农民就医安全。紧紧围绕农村食品安全,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工作。加强农村计生、法律法规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群众计划生育意识,使群众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明显提高。加强农村文体基础设施建设,为广大农民开展文体活动搭建平台。到2015年,镇镇建立文体活动场所,村组要有民办公助文化大院,每个镇文体站舍面积达到250平方米以上,迎街开放“两室、三队、两场、一校”即图书阅览室、综合活动室、文艺队、秧歌队、电影队、体育活动场、演出剧场、农民业余学校。加强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依法检查各类文化经营活动,确保农村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农村劳动力全部纳入城乡统一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扩大农民社会保障覆盖面,城区近郊首先实现农村低保与城镇接轨,全区逐步实现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接轨。采取农民技术培训、农民创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方式,充分利用现场会、讲座、科技下乡和媒体等信息资源,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大规模的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市场经营能力和法制道德意识,加速造就有文化、懂技术、高素质的新农民。

 

第四章  稳定发展农业,巩固优势地位

 

 “十二五”期间,临河区要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强化农业基础设施,提升物质装备水平为基础,创新经营模式,实行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经营,着力建设全国绿色养殖、绿色蔬菜、优质农产品加工“三大基地”和自治区西部现代农业、循环农业、新农村建设“三个示范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粮食种植面积不低于105万亩,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60万吨以上;油料种植面积不低于60万亩,油料生产能力稳定在10万吨以上;牲畜存栏达到240万头(只),出栏家畜600万头(只),到2015年实现农业总产值72亿元,农业增加值46亿元,年均增加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5803元,年均增长13%,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

 

第一节  农业产业化

 

依托产业化“龙头”,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提高农业组织化水平,建设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形成优质小麦、玉米、花油葵、蔬菜、番茄、生猪、肉羊、奶牛八大绿色农畜产品产业链:以恒丰、面粉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40万亩基地的优质小麦产业链;以联邦制药和富川饲料等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60万亩基地的无公害玉米产业链;以鲁花等油脂企业及瓜籽市场为龙头,带动60万亩基地的无公害葵花产业链;以脱水菜企业及“四季青”市场为龙头,带动10万亩基地的绿色蔬菜产业链;以新疆屯河、富源、大罗素等番茄企业为龙头,带动10万亩基地的优质番茄产业链;以肉类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50万头基地的生猪产业链;以伊利、蒙牛为龙头,带动5万头生产基地的奶牛产业链;以肉羊循环产业园区为龙头,带动500万只生产基地的肉羊产业链。到2015年,全区建成农产品基地180万亩,畜产品基地600万头(只),所有的农畜产品全部进入农牧业产业化链条中。

以提高农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为重点,做大做强临河现有的粮油、蔬菜、肉乳加工等骨干企业,引进和培育生物制品等农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建设优势农畜产品市场等流通企业,有效增强企业的辐射带动力,全区销售收入超百万的龙头企业达到100家,主要农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80%。

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合理布局优势农畜产品,按照“一村一品、一镇一品、数镇一品”的要求,大力推进集中连片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开展高产、高效、高科技农牧业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园区、观光农业园区和现代化农牧场建设,推动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和各种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经纪人队伍,积极推行资金合作、劳务合作等新型合作组织,全区农村合作组织达到1000个,带动60%以上的农户,农业社会化组织程度显著增强。

切实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尊重农民的土地流转主体地位,以“企业流转”为主,“大户流转”为辅,通过多种形式促进土地的合理有序流转,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要规范流转档案,完善流转的中介服务机制、价格评估机制和纠纷调处机制,改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外部环境,促进流转。对流入土地承包经营权规模较大的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在金融服务、技术推广、用地用电用水和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地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等项目安排上给予优先支持。对流出土地的农民做好安置工作,采取“反租倒包”、“农民变工人”等方式,安排好失地农民的就业;结合中心村建设规划,优先保证失地农民必要的有序搬迁;加快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对长期流出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尝试农村与城镇接轨的社会保险方式,切实保证失地农民的生产和生活。“十二五”期间,每年要新增土地流转面积5万亩,截至2015年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达54万亩,占全区耕地面积的27%。

 

第二节   畜牧业发展

 

发挥优势,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畜牧业,以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为重点,推进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扩张畜牧业规模,提升畜牧业效益。畜牧业成为农业的主导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以上,建成在自治区乃至全国知名的畜产品生产基地。农民人均收入来自畜牧业部分达到6000元。

双河镇、白脑包镇、新华镇、图克镇、狼山镇、干召庙镇为肉羊杂交繁育带,为育肥园区提供优质的肉杂羔。共建成年提供商品羔羊1万只以上的优质肉羊杂交繁育小区20个,年提供商品羔羊300只以上的优质肉羊杂交繁育专业户600户,年提供100只以上商品羔羊杂交繁育户1.5万户,提供优质商品肉羊200万只以上。将临陕路、临白路、临狼路、临份路、临双路两侧规划为肉羊育肥产业带,建设育肥园区,集中育肥上市,建成年出栏肉羊10万只以上的育肥园区10个,年出栏肉羊5万只以上的育肥场20个,年出栏肉羊1000只以上的专业育肥户2000户,集中育肥羊出栏达到550万只。到2015年,全区肉羊饲养量达到800万只,出栏肉羊600万只,年产羊肉13万吨,全区肉羊规模养殖比重达到90%以上,成为西部区最大的四季均衡出栏肉羊集散地,打造“北方羊城”名品名城。

奶牛产业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农户自繁、市场运作的原则。扶持龙头企业,整合当地奶业养殖资源,以发展基础好的干召庙、图克、八一、双河等地为奶牛基地,建成存栏奶牛1000头以上的奶牛牧场20个,存栏奶牛700头以上的标准化奶牛牧场20个,全区奶牛饲养量达5万头,年产鲜奶20万吨。

种植条件好的干召庙、狼山、城关等地为瘦肉型猪基地,依靠高质量、低成本扩张总量,建成年出栏1万头以上的瘦肉型生猪养殖园区5个,年出栏5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10个,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区)20个,基地达到年出栏40万头瘦肉型猪的规模。

全面开展动物安全工程、牲畜种子工程和动物营养工程建设,推广运用养殖业适用新技术,提高畜牧业集约化水平。动物安全工程要继续稳固防疫基础、完善防疫体系,加强动物防疫的软、硬件建设,提升动物疫病诊断监测水平,应用技术手段和创新的工作机制,提高重大紧急疫情的应急反应能力和防控能力。完善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系统,推行以电子信息技术为依托的动物及其产品标识管理,开展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与追踪,保障人民群众的食肉安全和身体健康。

畜牧“种子工程”要建设科学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新建种畜禽质量性能监测站,巩固提升现有100个绵羊人工授精站,购进调剂优质肉用巴美种公羊5000只, 扩大本交改良覆盖面,形成以小尾寒羊或本地品种为母本供种,以优质肉羊品种巴美肉羊为父本的稳定肉羊良繁体系。奶牛良补冻精全部实现统一购进、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对已经配种的母牛全部佩戴统一耳标,全部建档立卡,确保奶牛品质的不断提高。

饲草料营养安全工程要大力推广饲草青贮、微贮和短期育肥、模式化养殖等配套技术,所有养殖场(小区)全部使用畜禽配合饲料。建成内蒙西部区最完善的饲料质量检测机构,建立饲料质量监测网络,建成绿色无公害饲料生产基地。加大对饲料添加剂生产和销售企业进行执法检查力度,坚决防止不合格的饲料及添加剂上市经销。

 

第三节  农业服务体系

 

一、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增加农业科技技入,推广和运用滴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措施以及优良品种、高效栽培、适用养殖等增产节本增效新技术,扩大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和技术集成,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继续强化区镇两级农业科技服务机构,完善科技服务设施,通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项目,完善全区7个镇、2个涉农办事处的农科站(办)的办公场所及必要的办公设施,区、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本实现了办公有场所、服务有手段,能够保障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有效履行公益性职责,为农民提供及时、有效的技术服务。稳定农业科技服务队伍,推行农技人员进村服务,充分发挥农民技术员的作用。每年要对农技专家派出外地进行重点培训,选派100名技术指导员进行集中性的系统培训,每年高质量建设10个农业试验、示范基地,全面提升我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水平。

二、加强农业安全服务体系建设

建设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示范基地,建立健全农产品产地安全监测管理制度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建立区、镇、市场和企业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完善农产品安全标准,加强小麦、蜜瓜、番茄等特色产品原产地保护,开展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认证,实现初级农产品无公害化和产品质量可追溯。

三、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

推进 “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和农超对接,加快供销合作社经营网络改造和城市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现代流通服务网络覆盖全部乡镇和80%以上村。加强番茄、油葵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和升级改造,充分发挥四季青瓜果蔬菜批发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多方筹集资金,推进狼山镇瓜菜批发市场和新华镇韭菜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建立检测室、配备检测仪器、电子磅和网络设备,构筑集批发、零售、仓储、保鲜、服务为一体的现代化大型批发市场。到2015年末,建成5个大中型农产品批发市场。

四、加强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建好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农业信息在生产中的作用。实施“金农工程”,建设农业综合管理和信息服务系统。继续推进信息下乡活动,培训农民经纪人信息队伍,扩大信息覆盖面,使80%以上的乡镇实现一个乡镇建一个信息站及一个信息库。

 

第四节  农业基础设施

 

一、农业综合开发

大规模实施土地整治,统筹安排,连片推进,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十二五”期间共改造中低产田50万亩,总投资4.85亿元;土地整理40万亩,总投资4.8亿元。主要建设内容是开挖改造渠道、修建道路、植树造林等农田基本改造。

二、基本农田标准化改造

按照“路相通、渠相连、林成网、田成方、涝能排、旱能灌、地力高”的标准,建立基本农田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稳产高产农田,大幅度增加高产稳产农田比重,提高耕地质量和产出能力。“十二五”期间稳产高产农田比重达到60%。

三、粮食生产能力建设

临河区为国家和自治区确定的产粮大县,“十二五”期间要实施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产能项目,采取以节水灌溉为主的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服务和防灾减灾等综合措施,转变耕作和生产方式,提高土地生产能力。五年累计项目总投资4.88亿元,配套并完善27.74万亩渠道衬砌、桥、涵、口闸等农田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增产技术措施,提高粮食产量1.67亿斤。

四、农业机械化推进

实施农机补贴项目,推进农业机械化,以玉米、小麦全程机械化为重点,全面提升商品粮生产机械化水平。积极培育和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建设农机服务机构,加强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的引进、推广、应用,到“十二五”末,全区新增农业动力机械7100台(辆),配套机械6500台(辆),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农业现代装备水平明显提升。

五、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加强肉羊、奶牛、生猪等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建设,在优势畜牧业重点区,建设生猪标准化养殖场(小区)20个,改扩建圈舍2万平方米,饲养生猪2万头;肉羊标准化养殖场(小区)40个,改扩建圈舍7.5万平方米,养羊40万只;奶标准化养殖场(小区)20个,改扩建圈舍10万平方米,养奶牛1万头。

六、设施农业生产基地建设

要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产业优势,大力开展设施农业建设。按照“围城沿路、靠近村庄”的要求,以“110国道”、临陕线、临狼线、临白线、临份线为轴线,优化区域布局,推进优势主导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形成高效农业的产业带。根据市场需求组织生产,引入现代企业的管理理念和营销策略,鼓励和引导工商企业、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投资开发高效设施农业。加快设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的研发与推广普及,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十二五”期间新增设施农业基地5万亩,其中大棚3万亩,温室2万亩,包括瓜菜育苗基地20亩。建设2个设施农业示范园区,每个市级示范园区占地1000亩,建设日光温室400栋、塑料大棚400栋以及其它配套设施。到2015年,全区设施蔬菜面积达到67200亩,年产量达50万吨,实现设施有配套、生产有标准、产品有品牌、检测有设备、服务有组织、销售有市场的格局。

七、农村户用沼气建设

继续推广以户用沼气池为核心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模式,“十二五”期间,在全区7个镇、2个涉农办事处每年新增农村户用沼气用户3000户,五年新增15000户,投入资金9000万元;加强农村户用沼气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建设沼气物业服务站35处,配备相应的设施设备和人员,切实保证农村户用沼气工程的投资效果。

八、农村扶贫开发项目

完成16项重点贫困村的整村推进项目,总投资6263万元;实施5项产业化扶贫项目,总投资520万元;建设5项科技扶贫项目,总投资560万元;培训贫困农民2250人,输出2115人,总投资225万元;完成4个村的移民扩镇项目,总投资3147万元;到2015年底,扶贫开发项目总投资达到10715万元,累计解决贫困人口25000人。


 
           
主办:临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临河区政务服务局
蒙ICP备1300368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8020002    蒙公网安备:15080202000021号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电话:0478-8526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