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公元5世纪时,巴彦淖尔境内的阴山岩画就被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发现。他在著名的《水经注》中作了详细的记述。这些记载是世界上对阴山岩画最早的记录。然而在其后的若干世纪里,再没有人去问津。直到本世纪30年代末,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才发现了几幅岩画。对岩画的全面考察是从1976年开始的。此后,每年都有许多专家、学者和游人到巴彦淖尔境内考察和参观,先后共发现岩画1万多幅,其中做过拍照和临摹的岩画有近千幅。这些岩画不仅反映了阴山地区古代居民的信仰、美学观和世界观,同时也揭示了他们的游牧生活状况。
阴山岩画大体分为四个时代、五个时期:
第一代岩画,是旧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器时代中期原始氏族部落的岩画。这是岩画的鼎盛时期,数量多,分布广,制作认真。
第二代岩画是春秋时期至两汉时期匈奴人的岩画。
第三代岩画为中世纪岩画。这代岩画又可分为两个时期,即:北朝至唐代突厥人岩画和五代至宋代回鹘、党项人的岩画。突厥人岩画数量较少、内容以表现家畜为主,其中山羊占有突出地位。表现手法有抽象化、图像化的特征;回鹘岩画的突出特点是用铁刃画刻而成,线条细而浅,题材多为仿前代作品,并有少数植物图案和回鹘文字。党项人岩画大都是敲凿而成,做工粗糙但色泽新鲜,多如新作一般,并伴有西夏文字。其艺术特点是形象性很强。
第四代岩画是元代以后蒙古族的作品,称为近代岩国。岩画分敲凿岩画和颜料岩画两种。颜料岩画为蒙古族所特有,岩画内容除一部分反映生活、生产(如奔马、双峰驼、牧工图等)之外,多数是与喇嘛教有关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