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野县,汉武帝于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所建,遗址位于临河区黄羊乡脑高村。另有学者认为该古城遗址为秦始皇所建三十四县之一,西汉时为汉武帝所沿用成为沃野县。
城内曾发现陶器制作和铁冶炼遗址。
《巴彦淖尔盟志》对沃野城做如下记述:
在临河市黄羊乡西南9公里处脑高村2社,有一处古城遗址,据《水经注》记载和学者考证,古城遗址是汉武帝元狩三年(前120年)所置的沃野县城。此城保留有西墙,南北墙也部分残留。现墙高2-3米,为土与石砂筑成,墙边长约1公里,城内有汉代生产的平面和绳纹砖块。城墙北面有多处砖室墓葬。出土有陶器、五铢钱、三铢半钱、铜酒盅等器皿。(《巴彦淖尔盟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5月第一版。)
火鹰先生对沃野古城做如下记述:
临河县黄羊木头(蒙语,译为两棵树)公社脑高(蒙语,译为青草)村,有一片南北8里,东西4里的沙漠。在沙漠的西南段发现一座古城,它的具体位置距黄羊木头公社所在地西南12里,包兰铁路蓿亥车站西侧五里处。
古城的形制和规模,经两次实地考察,古城呈长方形,城墙南北长1000米,东西宽380米,墙残高1至2米,墙早年倒塌形成土垄,垄宽40米。城墙分内外两层,城墙土质板筑,东西墙中部各开一城门,城门有瓮城。古城的东北、西南面各有一座观望烽火的角楼遗址,角楼基宽20米,古城的南段和北段早年被洪水冲尽,夷为平地。东墙、北墙全部被黄沙覆盖,西墙的大部也被沙漠湮没。城内沙梁纵横,最高处达5米,城外一片沙海,其四周有近年人工培育的林木。
在巴彦淖尔平原地区筑有内外城墙的古城有两座:一为乌拉特前旗蓿亥古城,二为脑高古城。
在古城内外发现遗址、遗物有:城内四处散布着大量陶片,色灰,轮制;少量磁片,色白、黑、黄白三种,质较粗。可辨认的器物有陶罐、盘等。磁器有碗、瓮、茶皿、罐等,并有厚达一公分的铁锅残片、铁矛残件、汉武帝五铢钱。城内东北角发现大面积草木灰,并有古窖残迹和废矿渣,这是制陶器场所和冶炼遗址。
古城外西侧200米,城东侧500米以内均发现陶片、铁片、磁片等遗物,这是古代居民区。如《汉书》载有“春出耕田,冬收入城”的记载,这是因地处边陲,常有战事,为安全起见,农民、士卒、河渠卒,于春暖四出种田,兴修水利,秋后收获入城居住。
古城东北500米以内是墓葬区,今以地面上的遗迹,可辨认出的墓葬近200座,前已发掘一部分墓葬,均为两汉时代的砖砌单室墓。出土文物多为陶质实用器物,不见冥器。筑墓砖为厚、薄两种麻布纹砖即群众称之口袋砖。
关于古城的时代,以城内外采集到的实物和发掘而得的文物鉴定,厚砖和陶器残片,铁器残片为西汉遗物,五铢钱是西汉武帝时的货币。各色磁器残片、薄砖属东汉遗物。参阅古籍和古地图,以地理位置分析,脑高古城当为秦建三十四县之一,西汉武帝时又取河南地,此城又为汉朔方郡属邑之一的沃野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