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蒙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河套文化
归档日期:2023-08-02
日期:2023-02-07 11:39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分享到:
  
陕坝的由来
 


  在祖国北方,提起古镇陕坝,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这里是河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出产优质的粮食、葵花、瓜果、牛羊肉和河套美酒。特别是独树一帜的美食,成为古镇陕坝的一道亮丽风景。但陕坝地名的含义及故事,却鲜为人知。

  陕坝地名是由“善巴”人名演变而来的。据《杭锦后旗志》记载:1874年,陕坝镇的第一户居民是一位名叫善巴的蒙古族青年,其出生地已无从稽考。善巴的父母信奉喇嘛教,善巴出生后,他父母专程请了一位得道高僧,给他起了个藏语名字——善巴,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乐善好施之人。据考证,善巴为藏语“松布”音译的串音,善巴即有善良之寓意,“松布”即古刀布钱币名,有财富之寓意。正如名字的含义一样,善巴为人善良忠厚,见多识广,蒙藏汉皆通,精通医道。他常云游四方,行医行善,治病救人。所到之处,他竭尽所能为百姓提供帮助,深受百姓信赖。

  相传,晚清时期,善巴来到现今的陕坝镇,发现这片黄河冲积平原土地肥沃,水草丰茂,好一派“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景象,随即在这里停留并居住下来。途经此地的人遇有困难或疾病,他都慷慨解囊,给穷苦人医病分文不取,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帮助了许多逃荒逃难之人。部分颠沛流离之人在发现这片沃土后,不愿再去逃荒逃难,陆续居住下来,逐渐形成一个个小村落。由于善巴品行高洁,常做好事,附近村民都愿意与他亲近。人们在这里开荒耕种,农牧业生产逐渐兴起。

  善巴闻名于方圆百里,人们要去善巴居住的地方,往往呼之曰“去善巴”。久而久之,人们便以善巴之名称其所住之地。又由于蒙汉语和不同方言交谈中的串音和音变,善巴逐步演变为陕坝,寓意善良和财富。

  古镇陕坝地处黄河几字弯上方,位置特殊,是黄河以北东去包头、北京,西出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曾一度成为中原地区同北方少数民族茶马互市、商贾往来的集散地。抗战时期,陕坝曾是国民党绥远省临时省会和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部所在地,爱国将领傅作义率部在此屯垦戍边,抗击日寇,1942年创办了陕坝奋斗学校,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建设人才。这些都积淀了陕坝镇的厚重历史。

  一直以来,陕坝人传承着善巴宽厚善良、勤劳智慧的品行,奋力打造这片宜居宜业的风水宝地,为古镇陕坝这片富庶之地创造了无尽的财富。现今的陕坝人以宽广的胸怀、诚挚的感情、醇香的美酒,接纳各方宾客来此观光旅游、干事兴业。


 
           
主办:临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临河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蒙ICP备1300368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8020002    蒙公网安备:15080202000021号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电话:0478-8526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