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馔丛谈
后套人通常把饮食叫做“吃水”,说某某人家天天吃香的喝辣的,就是“吃水好”。吃水二字中的吃,一般指粮肉蔬菜,而居于第二位的水,则是指酒水汤羹,可见吃到干货第一重要。
后大套地方吃水好,是世所公认的。早在新中国建立以前,后套就以“烧红柳吃白面”而闻名。后套盛产小麦,白面是日常主食,许多外地人对此艳羡不已,不惜抛家舍地迁徙到这里。而后套人自己,在多种食粮中,对白面也格外看重。后套的白面馒头,以白实圆正为美,象征正大圆满,吃进肚里最负充实之感。逢年过节或婚宴红火之日,蒸出的馒头上顶开裂,好像笑口大开,又是喜庆的象征。有时还要在馒头顶上点个红点,又象征鸿运当头。
后套人以吃白面自夸,还有一个历史原因,那就是白面来得不易。在广种小麦之前,后套地方长期以糜子为种植业大宗。后套开发之初,土地相对贫瘠,只适合种糜谷。经过几十年上百年耕作,生地务役成熟地,小麦种植才渐广渐多。后套人对于米食的钟爱,最数蒸糕,或曰炸油糕。“早上馒头中午糕,黑夜米饭拿油炒”,是早年后套人最得意的饭食,正所谓“有米有面,日子过得真惬”。与白面馒头相比,炸油糕不是天天可以吃的,是要在最需改善伙食的节骨眼儿上才能吃到。有道是“上梁馍馍压苫糕”,是说盖新房工程到房子封顶的那一天,要吃炸糕犒劳工人,同时也表示庆祝。
后套人对菜食的讲究,时间稍晚,应该是在解决了温饱以后。比如猪肉烩菜,早在民国年间就成为名菜之一,不光地主家的人常吃,就是揽长工打短工的人也能沾光一饱口福。就平常人家而言,吃饱喝足是生活美满的标准。但对殷实之家抑或豪绅大户来说,吃饱还要吃好,喝足还要喝好。至于怎样才算吃好了也喝好了,标准又各有不同。
面食米食菜食以外,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后套人的“小吃”,或曰“零食”。后套四小吃,即面筋、炒酸粥、肉焙子和糖麻叶,早已声名远播,姑且不说。就是那些季节性的如煮玉米、煮豆角、香瓜子、炒瓜子、桃李杏枣洋柿子等等,既不顶早饭,又不顶晚饭,既不为充饭,也不为营养,只是悠哉悠哉地“闲吃”一回。
在后套,习惯于奢侈消费饮食的,往往以年轻人居多。上了岁数的后套人都很节俭,因为他们经历过挨饿的苦日子。
上述种种以外,后套人最有特色的饮食文化还表现在喝酒上。无酒不成宴,每有隆重仪式或大众场合,酒水则是后套人吃水的重要元素。(张志国)
河套全席52风味·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