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 邢皓/摄
⬆华莱士 ⬅肉苁蓉 邢皓/摄
阿贵庙 邢皓/摄
孔利霞/摄 鸟类乐园
绿染纳林湖 高晓龙/摄
高晓龙/摄 有机牧场
李春平/摄 沙漠旅游
鸡鹿塞 邢皓/摄
这里,历史的风吹拂千年;这里,黄河的水奔腾万里 ;这里,乌兰布和的沙生机勃勃;这里,华莱士的香沁人心脾……这里,就是磴口。
磴口有多大?4167平方公里。磴口地理位置是怎样的?东依黄河,北靠阴山,西邻乌兰布和沙漠,地貌以沙地、山地、平原为主,有“七沙二山一平原”之称。磴口住着多少人?常住人口11.64万人。黄河流经磴口多长?52公里。
这里有阴山岩画、鸡鹿塞
石器时代,磴口境内就有了人类的活动,阴山岩画记录下了他们的点点滴滴。目前,磴口已发现阴山岩画1万余幅。秦汉时期,磴口作为屯垦戍边的军事要塞“人民炽盛,牛马布野”,汉武帝设立朔方郡下辖的窳浑、临戎、三封三县便在磴口。而贯通阴山南北的著名军事要塞——鸡鹿塞,更是河套大地历史变迁,以及昭君出塞动人传说的见证者。
这里曾是盟府所在地
在临河之前,磴口是巴彦淖尔的盟府所在地。1956年,巴彦淖尔盟成立。1958年,盟府设于磴口县巴彦高勒镇。1971年,盟府迁驻临河。虽然作为盟府只有短短13年,但磴口在巴彦淖尔草创时期作出了重要贡献,很多经济、民生决策在这里诞生,为巴彦淖尔发展打下了基础。
这里与黄河紧密相连
磴口和黄河密不可分。你可知道,“磴口”的名称就来源于黄河:“磴”,石之阶,黄河冲淘形成一级级台阶,又因此处是黄河重要渡口,“磴口”故而得名。
磴口和黄河的故事讲也讲不完——著名的三盛公水利枢纽雄宏挺拔,巍然壮丽;“二黄河”(总干渠)源头承载了河套人民战天斗地的精神;黄河故道几经改变留下碧波万顷……
这里变沙海为“沙金”
乌兰布和(蒙古语,意为“红色公牛”)沙漠在磴口县境内面积达28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8.3%。受此影响,以前磴口是“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起,磴口向“红色公牛”宣战,一场战斗就此打响。最终经过多年努力,如今近230万亩的乌兰布和沙漠披上了“绿装”。磴口全县的森林覆盖率也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0.04%,扩大到20.56%。
磴口在治沙方面贯彻了“生态治沙,产业致富”理念,变沙海为“沙金”,沙产业蓬勃发展——肉苁蓉、锁阳、酿酒葡萄、山药、甘草……品种齐全;奶牛、肉羊、生猪、肉牛……随处可见;草场、牧场、光伏区……规模庞大;还有沙漠水稻令人称奇。
这里黄河与沙漠“握手”
“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草上孤城白,沙翻大漠黄。”当黄河遇到沙漠是什么样的景象?这一奇景在磴口刘拐沙头呈现了。
刘拐沙头位于磴口县城西二十里柳子,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这里是沙漠与黄河“握手”的地方——左手沙漠,金色沙丘连绵起伏;右手黄河,芦苇荡漾,湿地纵横。
这里是“百湖之乡”
历史上,黄河几易其道,在磴口形成星罗棋布的湖泊,其中百亩以上的达146个、千亩以上的有65个,磴口因而有了“百湖之乡”的美誉。纳林湖、奈伦湖、金马湖、万泉湖、冬青湖……鸟儿飞舞,鱼儿戏水,湖面清澈,植被茵茵,好一幅如梦如幻的水乡图。
这里有“天下第一瓜”——华莱士
华莱士被称为“天下第一瓜”。据说,1944年时任美国农业部部长的华莱士访华,从新疆入境来到兰州,赠送了美国甜瓜瓜籽,并在兰州培植成功。1956年,原巴彦淖尔盟领导去兰州开会带回此瓜籽交磴口农民种植,并说此瓜名字叫“华莱士”,华莱士瓜由此得名。1988年,磴口被国务院特产办命名为“中国华莱士蜜瓜之乡”。
磴口华莱士单瓜重0.5~1.5公斤,成熟后呈金黄色、圆形,黄绿瓤,清香四溢,芬芳扑鼻,肉厚汁甜,集香蕉、苹果、鸭梨、玫瑰、芒果等数种香味于一体,食之醇香甜脆,让人欲罢不能。
这里有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红教庙宇 ——阿贵庙
阿贵庙位于磴口沙金套海苏木巴音布日格嘎查,建于公元1798年,是我国西北地区最大的红教庙宇,也是内蒙古红教喇嘛唯一的活动场所。阿贵庙藏名为“拉西布仁·嘎定林阿贵”。“阿贵”为山洞之意,清朝理藩院曾赐“宗乘寺”大匾一块。阿贵庙占地100多公顷,海拔1500米,庙宇依山而建,不同凡响。
这里,是磴口,历史悠久,文化深厚,风景宜人,瓜果飘香。
□本报记者
高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