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内蒙古兵团遗址博物馆
巴盟阴山岩画博物馆开馆
从1987年开始兴建第一座博物馆,发展到今天遍布7个旗县区20多座博物院、博物馆,巴彦淖尔地区博物馆建设与发展日新月异,形成了一道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也凝聚了巴彦淖尔文博人的心血和汗水。5月17日,从事文博工作30多年、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副院长赵占魁向记者讲述了巴彦淖尔地区文博事业的发展历程。
“孕育”10年 首座博物馆——巴盟阴山岩画博物馆诞生
巴彦淖尔地区第一个文博机构——巴盟文物工作站成立于1979年,而第一座博物院却颇为“难产”,经过了10年的“孕育”才得以建成。
早在1987年,在著名考古学家、岩画专家、内蒙古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盖山林先生的建议下,巴彦淖尔第一座博物馆——巴盟阴山岩画博物馆开始动工兴建。最初设计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只有两层展厅,没有办公室和文物库房等配套建筑。由于各种原因,工期一拖就是10年。1997年,西贝餐饮公司注资对博物馆进行扩建,由原来的两层增建为三层,并增加了办公室,前提条件是该楼的下面两层由西贝餐饮公司租用10年,第三层归博物馆使用,其中展厅600平方米,办公室200平方米。1999年1月,博物馆投入使用,结束了巴彦淖尔没有博物馆的历史。
1999年年底,在资金少、馆藏文物严重不足、专业人员短缺的情况下,该博物馆承办了巴盟有史以来的首次文物展览——以“大河千秋,塞上天府——内蒙古河套开发史陈列”为主题的内蒙古河套历史文物展览。当时盟文物站和博物馆的文博工作者,为筹备、布展付出了很大的努力。筹措经费、四处征集文物、上山采集岩画……经过近一年的筹备,2000年10月18日布展完成,博物馆正式开馆,共展出文物300余件(套)。
1999年至2005年,巴彦淖尔地区的博物馆事业进入缓慢发展阶段,但随着国家、自治区对博物馆事业的日益重视,巴彦淖尔人对博物馆逐步有了一定的认识。
1999年年底,巴彦淖尔地区第一个旗县级博物馆——乌拉特后旗博物馆开馆。 2002年9月,中国西部首家酒文化博物馆──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开馆,这是河套酒业集团在巴彦淖尔地区创办的第一个民营博物馆。2003年,乌拉特中旗在文化局办公楼里开辟了一个不足100平方米的文物陈列室。
一座大型综合性历史文化博物馆建成 至今共接待国内外观众约150万人次
2009年,一座大型综合性地市级博物馆开始动工兴建,建筑面积29000平方米,于2012年9月19日对外开放——原“巴彦淖尔市博物馆”更名为“内蒙古河套文化博物院”,是集收藏、展览、研究、考古、公共教育、文化交流为一体的综合性历史文化类博物馆,也是中国首个以文化丛命名的博物馆。
博物院共四层8个展厅,主体陈列分文化生态篇、先人演进篇、岩刻春秋篇、青铜铸史篇、长城嬗替篇、水利开拓篇、文化升华篇七大单元,从原始生命的起源到恐龙(特别是原角龙)在河套地区的大量发现;从大窑猿人到河套智人,再到河套先祖为我们留下的阴山岩画,继而到出现农耕游牧、陶器、铜器的文明时代,直至进入现代文明,将河套文化从古至今凝成一条红线,贯穿始终。河套文化博物院共展出文物5000余件(套),图片523幅,制作景观54处,集中展示了河套文化萌生、发展、成熟、兴盛的历史全貌,是河套文化的一部立体百科全书,成为巴彦淖尔乃至内蒙古西部区对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开馆至今共接待国内外观众约150万人次。
平均8.8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 超过自治区平均水平
河套文化博物院的建成,对我市的博物馆建设和发展产生了很大影响和很强的带动作用,一座座新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目前,我市已建成及正在建设、布展的博物馆达20余座,其中,已注册博物馆15座。博物馆门类齐全,各具特色,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市特色博物馆网络体系。其中包括以河套文化博物院为代表的大型综合馆和以巴彦淖尔地质博物馆、蒙元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专题馆,以及以黄河水利博物馆为代表的行业馆、以内蒙古酒文化博物馆为代表的民营企业馆等。目前临河有5座博物院、博物馆。
旗县级、乡镇级乃至村级博物馆建设也突飞猛进。五原县近年建起了3000平方米以上的4个国有博物馆:五原古郡博物馆、五原河套农耕文化博物馆、五原河套红色文化民俗村(博物馆)、五原战役纪念馆。磴口县也建立了4个国有博物馆:磴口郡塞博物馆、内蒙古兵团遗址博物馆、冯玉祥西北军粮仓博物馆及三盛公水文化博物馆。杭锦后旗建立了傅作义纪念馆、奋斗中学博物馆、民国米仓县遗址博物馆、团结镇河套农耕文化博物馆等。后旗已建成乌拉特博物馆、戈壁红驼艺术馆,目前还有3座博物馆正在建设中。
值得一提的是乌拉特前旗的公田村博物馆,它是巴彦淖尔地区第一座村级博物馆,在自治区有较大影响,其占地总面积3500平米,建筑面积1250平米。
据了解,目前,我市已达到了平均8.8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在人均拥有博物馆数量上已经超过了自治区的平均水平(约每12万人拥有1座博物馆)。(记者 焦锦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