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子滩,见证那段历史的遗址
□韦颖显(临河) 王志强(中旗)
中旗石哈河镇最东边的双盛美村沙拉木素组,在达茂旗纯牧业区与乌拉特中旗的交界处,有一个方型的建筑城堡。为何在这样一个北邻牧区、西邻半农半牧区,人烟稀少的地方,建这样一个规模和居所堪称当时一流的建筑,是否有此必要?是否真的起什么作用?这些都是一个一个的谜。
该城堡遗址呈正方形,东西、南北各73米,占地约8亩,城墙以残存部分计算,原高12米,由土夯和土坯垒砌而成。其中土夯部分高10米,土坯部分高2米,根基部分宽一丈,顶部宽2米,可供守卫者和家兵站岗或巡视。城内设置有6个防卫炮台,城墙四面不同位置和角度都设置了观察孔和可供射击的枪眼。正南门建有供人员和车马物资出入的城门洞,此城门具有典型的晋陕风格。出于保护境内民众人身财产安全的考虑,堡子内建有民众生产生活所需的碾磨房、油粉房等,还有附近难民在遭遇土匪和散兵抢掠时躲进堡子、寻求保护,起临时避难作用的小土房和土窑。
经过实地考证以及熟知的上辈人口述,笔者弄清了此堡的来龙去脉。
原来,双盛美和东面的牧区属乌拉特三旗中的东公旗管辖。日本人占领固阳和以北的广大牧区后,这里被归入伪满州国。由于这里地广人稀,生产劳动和生活分散,加之草原上遍布牛羊,为散兵、日军和各路土匪抢掠提供了相对安全和方便的环境。为了保护境内农牧民的人身财产安全,民国32年(1943年),高台梁地区的一个大财主——孙板达(绰号孙二),出资兴建了这个城堡。孙二在当时是这一地区有名的财主,有许多牧场和土地。他靠出租土地和经营牧场,使名下产业越做越大。后山地广人稀,大批土地指天雨吃饭,收成并不能得到保证。由于土地易得,租金也不高,孙二便灵活掌握,年景好时,租地收成二八分成,即土地持有者得二,租地者得八;年景不好时,孙二让利出租,一九分成或让租地者白种一年。
堡子建成后,遇到土匪抢劫或散兵骚扰,孙二便将附近的村民和牲畜集中到堡子里躲避,然后让自己雇用的家兵与土匪散兵对抗。孙二利用堡子有利的防御设施,多次保护了乡亲们的安全。
附近有一股流窜日伪军到处抢劫百姓,孙二闻讯,多次对其进行警告和驱赶。一次,一小股日伪军抢掠后在沙拉木素南梁休息,被孙二的家兵侦知后伏击,除一人逃脱外皆被杀。逃脱之人将此事汇报给了头目。从此,孙二与这股日伪军结下深仇。此外,孙二暗地里同国民党傅作义部贺三团交往,这对日伪军也是一种威胁。为了消灭孙二,日伪军曾派出两名探子,装扮成难民给孙二当长工。这两人干活偷奸耍滑,却到处打探有关孙二和堡子的情况。他们发现孙二在建堡时在西北角挖了一个直通外面枳芨滩的地道,以便遇险时及时逃脱。家人发现这二人行为诡异,报告给了孙二,要求将这二人除掉,以绝后患。孙二审讯了二人,明白了原委,却因心地善良并没有将这二人杀掉,只是在得到二人的保证后将他们打发走了。这为日后留下了隐患。一日,孙二为躲避追杀,逃到马富春的牧场,他的大走马被拉到草滩吃草。追杀他的日伪军认出了孙二的马,判断孙二就在附近,于是将马牵走藏匿,然后调集兵力加大搜索力度,终于将孙二捉住。民国35年(1946年),孙二被日伪军杀害于达茂旗蛮达庙。
孙二被杀后,孙家走向没落,开始变卖家产。由于孙家家破人亡,土地无主,好多租种孙家土地的农民在土改时被划为地主,成为没有土地的地主。
新中国成立后,堡子被收回,为集体所有。后来,已废弃的堡子土坯被拆了拉走,用来建学校和办公室。油碾磨房因无人经营而废弃,只留下一个土夯的地基轮廓。
新中国成立后,政权巩固,土匪绝迹,堡子的防御作用因社会安定而不复存在。加上农业集体化合村并地,堡子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再也没有当初的聚集作用。
如今,从建筑布局和规模上,我们依稀还能看到堡子当年的盛况,但历史湮没,只留给后人无限遐想。
马鬃山和蟾精地
□张志国(临河)
一
马鬃山位于小佘太境内东北方向的山脉中,与包头相邻,山势高昂,望若马首,上有石砌长城,似马鬃。
小佘太境内的赵秦长城东接包头固阳,西接乌拉特中旗德岭山,长6000余米。高5~6米,底宽4~5米,顶宽2.5~3米,用打制的黑色、红色石块垒砌而成。每隔500米左右,设一座瞭望台,台下设有兵营。在马鬃山最高峰的拜星图山峰顶部,有一大型烽火台。
站在马鬃山顶峰,极目四望,蜿蜒起伏于崇山峻岭之间的长城若隐若现。现者历历在目,叫人叹为观止;隐者神秘莫测,叫人浮想联翩。长城犹如一条巨龙盘旋在万山丛中,当地人说:那是条真龙,自起自落。古人有《佘太龙见记》记载了这个传说。记曰:
大佘太北倚阴山,山绵延数百里,古称天堑,所以界中外防胡马也。其山皆轩豁呈露,并无幽壑深渊,可以窟穴神物也。山势环抱处,蒙汉人聚族而居,以耕以畎以樵以牧,皆以为常。距佘西十里刀浪胡同地方,于民国十九年六月十七日,村有蒙妇汲于井。是时也,天地倏晦,云气迷蒙,四布村人突见空际有物,长数丈,蜿蜒盘曲如星驰虹流,向村际下垂。村之人弱者屏足避,强者瞠目视。惊闻毒雾星雨中,村妇呜呼,声寻寂然。既天稍霁,略可辨色,循声迹之去里许,硫硝气刺鼻欲呕,知有异逼视之,见蒙妇卧井畔。井上翘巨首,如五斗栳栳,怒睛大于盌,焰焰如电。角崭崭,齿鑿鑿,扬耆喷沫;鳞甲作淡金色,晔晔有光;颔以下陷于井,莫测其状。父老走相告曰:此龙也。
相传有人亲见那巨龙落于马鬃山间,蜷伏不动,经年未出;只在风雨交加雷鸣电闪时才游于天际,一展雄姿。居住在山中的人们常常怀着敬畏之心遥望巨龙横卧的山岭。此处的长城,国家曾投资数十万修复,将马鬃山附近约十里长的一段修复如初,成为巴彦淖尔境内目前最完好的长城,也是中外游人观光的胜地。
二
明代后期,走西口来后套的人越来越多,后套地区的农田水利开发渐成规模。人们披荆斩棘,开荒挖渠,过去的红柳枳芨滩变成大片良田。有一天,开荒的农人遇到一棵胡杨树,想把树连根拔掉。但胡杨的树根扎得很深,至少得深挖三尺才能把树拔掉。
就在农人挥汗如雨掘地到三尺深浅时,却见一只斗大的蟾从树底下跳出。那巨蟾通体金碧,双目迸放金光,发出洪钟般的鼓噪之声,而后一跃跳到芦苇丛中。片刻之后,那树底下便喷出了清亮清亮的泉水。泉水汩汩流淌,取之不尽。
原来,蟾在树下的泉水里已经生活了五百年,因为这棵胡杨的树龄刚好五百年。五百年的蟾已经修炼成精,正欲返阳,不料就在此时被人挖了出来。
农人用此泉水溉田,连年获得丰收。方周二围的人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聚集在此地从事垦殖,定居在这里的人口越来越多,这地方也因此出了名。而蟾精的子孙自此开始大量繁衍,大大小小的蟾遍及后套地区,每到夏秋之际的夜晚,农田里蛙声鼓噪,彻夜不停。后人从这个故事出发,取“金蟾出世,碧水不竭”之意,遂将此地命为“蟾精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