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蒙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河套文化
归档日期:2023-08-02
日期:2021-04-07 11:03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分享到:
  
德岭山的传说
 

   德岭山是乌拉特中旗的阴山山脉中的一座小山包,山脚下有黄河故道乌加河,南邻河套平原腹地五原县,东通包头,西边有个山口叫乌不浪口,经此通往甘其毛都口岸至蒙古国。德岭山境内有古长城遗址,有草原茶道节点乌镇村,自古就是汉人与北方少数民族的必争之地和经商贸易的重要通道。抗战时期名扬天下的五原大捷就发生在德岭山前的乌不浪口。

  德岭山,由蒙古语“德勒乌拉”翻译而来,意为“马鬃山”。日前在乌拉特中旗采风,关于德岭山,当地牧民还给我们讲了下面的故事。

  原来,早在秦汉时期,就有汉人和匈奴人在此打仗。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在乌不浪山口建起了一个方圆十里的点将台,隔三岔五在此调兵遣将。周边牧民经常听到上面传出“张将军听令”“末将得令”的声音。到了北宋,这个点将台又成了杨家将与辽国人作战的指挥中枢。据说,老令公杨继业和杨门女将穆桂英先后扎营在此,并沿袭了汉代的点将之法。周边牧民曾听到“孟良听令”“焦赞得令”“杨八姐得令”的声音。听多了,人们就把这里叫作“得令山”。

  自北宋后,战事逐年减少,再加上时代变革及地理、文化等因素,人们把“得令山”改为“德岭山”,沿袭至今。在和平年代,德岭山成了牧童的乐园,小伙伴们成群结队在此玩起了战争游戏,以牛马为坐骑,红柳条当武器,坐在大石头上,有模有样地高喊“二板头听令”“三毛蛋得令”。

  但还有一种传说:清代至民国,因此地紧邻驼道,每天一列一列的骆驼走过,百姓耳边常有“的铃、的铃”的驼铃声,“德岭山”名字就与此有关。

  沧海桑田,星移斗转。当年的烽火硝烟,已成为专家学者关注的话题;曾经的古长城,变作四方游客瞻仰的遗址;草原茶道的驼铃,也成了乌镇村博物馆的镇馆之宝;点将台成了牛羊嬉戏休息之地,德岭山水库和周边的景观一举成了乌拉特中旗的旅游胜地。

 

 

 

 
           
主办:临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临河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蒙ICP备1300368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8020002    蒙公网安备:15080202000021号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电话:0478-8526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