缠金渠
缠金渠流淌在河套平原的怀抱里,西南东北走向,横贯临河全境。每当春夏季节,缠金渠水借着西高东低的地势流淌。顺渠而望,缠金渠犹如一条金色飘带舞动于翠绿的莽原。散发着泥土味的渠水通过一个个支渠的渠口,急切而迅捷地淌入农田。
缠金渠在河套水利开发中诞生,已有二百年的历史。缠金渠最早由缠金地而得名。缠金渠灌域的农牧业生产具有悠久的历史。秦汉以来,经过历代劳动人民的开发,这一地区逐步成为闻名遐迩的产粮区。到明清之际,世称“缠金地”。民间相传有人曾在此地掘地取水,待井掘到三尺深时,却见一只斗大的蟾从井口跳出。那蟾通体金碧,双目迸放金光,发出洪钟般的鼓噪之声,而后一跃窜到芦苇丛中。片刻之后,井口便喷出了清亮清亮的泉水,成为一眼取之不尽的甘泉。农人用此泉水溉田,连年获得丰收。周围的人听到这个消息,纷纷聚集在此地从事垦殖。定居在这里的人越来越多,这个地方也因此出了名。后人从此民间传说出发,取“金蟾出世,碧水不竭”之意,将此地命为“蟾金地”。此后又将“蟾金”引申为“缠金”,引申意为“金碧缠绕,长流不息”。随着河套的大规模开发,“缠金地”誉满大河上下、长城内外。
光绪三十年间,钦差大臣怡谷督办河套垦务,又将该渠辟宽挖深,经二喜渡口、公中庙、景太续、崇发公等处到乌加河,全长150余里,改名永济渠。又由二喜渡口向西支出一条西大渠,长45里;又向东开东退水渠,水流畅通。《临河县志》记载了地商开挖永济渠的情形:“道咸之际,有地商四十八家公共经理,今之公中庙,即昔年地商集资建立公共议事场所,规模亦壮阔哉。当时各地商包租蒙旗处垦地连阡接垄,用水均仰给于该渠,渠道平时岁修及临时出工,地商等按厘出资,通力合作,俨然有同利共害之团体。”从此缠金渠成为后套各干渠之冠。
永济渠
改革开放以来,缠金渠获得新生。灌域内老渠得以修浚,短渠得以续挖,结构更加完善,层级更加明细,干渠、分干渠、支渠、斗渠、农渠、毛渠,六级渠系形成网络。灌域由永济干渠、合济分干渠、南边分干渠、北边分干渠、永刚分干渠、永兰分干渠、新华分干渠、西东分干渠、正稍分干渠、大退水分干渠以及四排干沟、五排干沟组成。灌域东到丰济渠,西到黄济渠,东西宽40公里,南北长60公里,总土地面积2520平方公里。灌排区域除临河区各乡镇外,临河农场、狼山农场、份子地农场、五原县和乌拉特中旗部分土地也受益。
黄河水是河套的命脉,水资源是河套最富有也是最珍贵的资源,河套人民对水的感情至深,引水用水都要三思而后行。灌溉管理部门按照可持续发展的水利开发建设理念,对水的使用管理更加精细,引黄灌溉逐步走上集约化的路子。充分发挥黄河枢纽工程的作用,统筹工农牧各业的用水,科学处理上下游用水的关系,在水的调节上不断改进,精益求精。根据黄河水情及灌户用水情况,把土地灌溉面积作为分水依据,按比例将水分配至各灌域。永济管理局下设9个灌水管理所,每个管理所按节制闸分设管理段,所内设水调值班室,有专人用电话给管理段下达调水指令。管理局给管理所分配各阶段用水指标,并拟定供水配水制度、实施细则以及当年放水、关口日期。每一灌水阶段,要求各渠道做到“三定”,即定灌溉面积、定水量、定灌水时间。人们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对水的运用游刃有余。
近年来,缠金渠实施了渠道衬砌工程,用水泥方砖衬砌而成的新渠道整齐美观,水流顺畅。人们以水为轴,拓展出多处旅游观光风景区。永济闸游园绿树成荫,环境优美,成为假日休闲的好去处;新世纪乐园集自然人文景观于一体,置身其间恍入仙境。
黄土亥拉渠
黄土亥拉渠原是临河西部南北河之间的一条天然支流,后经修挖,成为河套八大干渠之一。因过去旧渠岸边有黄土脑包一座而得名。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陕西府谷人杨延栋因其先人曾在蛮会、大发公一带经营蒙古生意,就租得黄土亥拉河下游达拉特旗部分土地,就河引灌。后与辖治该渠上游的杭锦旗领主相商,议定疏浚干渠增加引水,却遭到天主堂的阻拦,未果。光绪二十六年,绥远当局与蒙旗商议,将黄土亥拉渠及全部渠地抵赔。民国七年,比籍神甫集资修挖、辟宽河道,开挖支渠与退水渠,民国十一年竣工。民国十六年,临河设置局局长吕咸乘国民革命之势,将黄土亥拉河及其渠地收回。到民国二十一年,全渠长达70多公里,均宽20米,拥有支渠95道,灌溉面积15万亩,后增至30万亩,灌域出现“村落云集,支渠纵横”的景象。
民国三十二年,傅作义将军整修河套水利,命第八战区官兵开挖10公里新渠段,渠口与杨家河相接,实行多口引水。接口处建草闸一座,干渠更名为黄济渠。草闸吸取群众经验设计而成,又在实践中定型。草闸的闸底部分均由埽辊(即埽棒)组成,顺水方向排列。埽辊直径1.5米,长约10米,两辊端顺水流方向搭接。在接头处压以粗木料,木料两端伸入闸墙,用闸墙压实固定。两接头横木间加添加劲横木,形成埽辊闸底。闸底为天然土基,未作处理。草闸闸墙及上下游翼墙亦均用埽工修筑。施工方法是用埽绳平铺,埽绳上压以土料及埽料,每层约高1米,再将埽绳绕回,继续铺设第二层,直至墙顶。在闸口顶端及底部均设有专门横木,以供关闸之用。埽料以当地黄河滩野生植物红柳及白茨为主。抗日战争胜利后,绥远省水利局提出整修后套渠道方案,决定修建黄杨闸,将黄济渠、杨家河、乌拉河三大渠口连接起来,建立“一闸三口”引水枢纽。全闸的总体设计包括1条引水干渠、3个灌溉渠的分水节制闸和1个泄水闸。黄济渠闸分水75立方米/秒,直冲引水干渠,闸分3孔,左边设一个扩大孔,以为过往黄河木船之用。黄济渠闸与左边的杨家河闸连接,杨家河闸过水流量为50立方米/秒,闸分2孔。杨家河再左为乌拉河闸。乌拉河闸过水15立方米/秒,1孔,闸位在引水干渠渠岸。当时,考虑到这个闸是背流引水,容易进沙,特将闸底板抬高20厘米。右岸设泄水闸,与黄济渠闸连接,闸分4孔,不设胸墙,以利泄流。闸下开泄水渠一道,长3公里,直通黄河。全闸为混凝土建筑,闸墩和翼墙的基础都加打木桩,闸上下海漫各打木板桩一道。除过船孔为扇形木质闸门外,其它各孔全部为立式钢板闸门,闸门和闸门启闭机统为塘沽造船厂加工制造、安装。总体工程于1950年春筹备施工,1952年全部建成放水。
此后,黄济渠又经过多次修整,最终成为横贯临河西部地区的大干渠。干渠全长68公里,灌溉面积百万亩,其中临河境内30万亩。
刚目渠
刚目渠,又名刚济渠,自临河城北郊引永济渠水东流。
刚目渠原是临河境内的天然河流之一,永济渠的前身,旧时俗称“嘎茅河”。清咸丰年间,由地商贺清等人集资开挖。后屡经整修,至清末初具规模,成为河套十大干渠之一。那时,刚济渠从黄河黄家壕渡口以上直接开口,经沙登,分为两支,一支入乌泥古庆,另一支流入达赖淖尔。其中又有支渠两道,一称永刚渠,一称新永刚渠,分别从永济渠县城西北渠口引水,向东南注入刚济渠。
刚济渠
民国时期,刚济渠口久堙,只永刚渠和新永刚渠尚可进水,但浇地无几。遂将刚济渠并入永济渠,作为支渠,仍由永刚渠从永济渠引水,下接旧刚济渠下游故道。此后,正式改称为永刚渠。据《河套调查报告书》载:“刚目渠口在缠金渠口下六十里,其稍至祥泰魁而止,不入乌加河。计长七十里,在八大干渠中为最短。溉达旗永租地二百五十五顷。”
从1966年开始,根据“六五”水利规划,永刚渠得到了整修改建,工程至1988年完成。永刚渠起于城关乡永济渠二闸,经临河旧制八一、隆胜二乡,止于乌兰图克乡,总长46.8公里(包括主干和西稍)。全渠配有节制闸12座、桥31座、支渠口闸4座、直斗口闸27座。
进入新世纪以来,刚目渠被纳入临河城区建设,渠口一下至胜利路渠段,设定目标为市民休闲旅游园区。经过十多年的经营改造,渠道衬砌一期工程已经完成,渠道两畔栽植了大量树木。稠密的杨树柳树形成长长的树阵,远望似绿色的屏障,风起时,林海涛声阵阵。渠南大片天然生红柳长势旺盛,春天翠叶娇柔,夏日柳花妖艳,秋天枝干火红,冬天朦胧如烟。
干渠南侧的北郊公园目前已经初具规模,栽植了大量花草,美不胜收。
巴彦淖尔市委市政府就刚目渠景区的建设作了专题规划,从2016年开始投资投劳进行第二轮改造。相信不久的将来,刚目渠会变得更加靓丽。
园子渠码头
河套航运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一千多年前。《魏书—刁雍传》记载,公元四百四十六年,魏帝命令从薄骨律镇运送50万斛谷子到沃野镇,采用的就是黄河水运之法。
清代以后,十大干渠贯通后套平原,船运四通八达,有力地促进了后套地区交通运输事业发展。河套航运船只顺流而下可到包头、托县河口、山西河曲,逆流而上可达河拐子、石咀山、平罗、横城等地。
黄济渠的园子渠桥头是后套最早兴起的一个泊船码头,建于1900年。园子渠码头位于黄济渠中游,距黄河30多公里,离临河约20公里,距离陕坝不到3公里。夏秋通航时节,船筏停泊两岸者达三百多只。远远望去,码头帆杆林立,炊烟四起。近则人头攒动,货物堆积,很是热闹繁华。
大木船有东船与西船之分,东船又叫七板船,一般用七块柳木板合拼而成,船分三舱和舱头等部分,尾长10米以上,中部宽8.1米,船高2.3米。因制造简陋,运转极为不便。吃水深1.2米,顺水行时可载重15~20吨,逆水行时不得超过10吨。每船配船工5人,1人掌舵(俗称“老艄”),其余4人顺水行时摇桨,逆水行时拉纤。西船又叫高帮船,两头尖形,船头宽1米,中部宽5.5米,全长12~14米,吃水1.6米左右,平底。多用柳木板钉成,船舱比七板船小,下行可载15吨,上行时载重超过七板船。每船配有船工6人,其中艄工1人,5人摇桨或拉纤。
民间所用船只一般叫筏,有皮筏和木筏两种。皮筏用整张牛皮以绳套连贯而成,皮面涂油使之保持柔软,每只筏用80~120张牛皮或羊皮,由四排组成,小的减少皮张。这种皮筏用船工4~6人或3~12人不等,一般载运皮毛、药材、水烟等,因此也称这种皮筏为“毛筏”,多往来于狭窄河道。木筏多由青海地区黄河两岸盛产的木材制成,航行于包头、河套地区,筏子大小视木材的规格而定,一般长10~20米,宽7米,时称“河套筏”。
黄河船运使用大木船转载运送货物,逆水而行时,使用骡马在河两岸拉船,有时也人工拉纤。船长立于船头,为航船掌舵,同时指挥拉纤队伍相互照应、协调用力,以便船稳健行进。
临河城西的马道桥也是当时繁华的码头之一。此码头位于永济渠上游,距河口15公里,紧靠临河城,是河套中南部水运交通枢纽。通航期船筏停泊于码头,往往在百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