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数据发布
日期:2025-10-29 10:18 来源:临河区统计局 
分享到:
    
临河区1-9月份经济运行情况简析
 

前三季度,临河区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深入贯彻落实各项发展部署,在顶住外部压力、克服不利因素的过程中,全区生产供给平稳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民生保障有力有效,主要经济指标稳步攀升,经济运行延续稳中有进、向上向好的良好态势为全年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初步核算结果显示,前三季度,全区地区生产总值296.9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占全市36.1%。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全市第1和第2。增速高于全国、全市0.21.0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5.25亿元,同比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96.17亿元,同比增长7.7%;第三产业增加值165.53亿元,同比增长4.2%。分贡献率看一、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11.1%47.7%41.2%。分产业比重看,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9%32.4%55.7%

一、三大产业平稳增长 重点产品供给稳定

(一)一产总体稳定。前三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6.9亿元,占全市的32.1%;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可比价同比增长4.8%;实现增加值35.96亿元,同比增长4.7%增速分别低于去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0.81.3个百分点。一是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25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10.7万亩,小麦、玉米、葵花面积增加,蔬菜面积下降,粮食面积占比较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粮经比由上年的41.6:58.4调整为45.2:54.8);二是主要畜禽产品供给总体良好。根据509户主要畜禽监测户监测数据显示,前三季度,牛羊生产稳步回升,存栏、出栏实现双增长;生猪、家禽生产蓄势待发,虽出栏下降,但存栏大幅增长。

(二)二产持续向好。一是工业稳中有进。前三季度,第二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其中规上企业户数由年初的102户增长到9月底的107户(注:数据总量不含电业局),增加值可比价增速11.9%,位居全市第1,分别高于全国、自治区和全市5.76.05.3个百分点。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6%,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5.6%,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二是建筑业稳步发展。前三季度,资质内建筑业总产值同比增长3.88%总量和增速位居全市第1和第7

(三)三产持续改善。前三季度,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增速分别高于去年全年和今年上半年0.11.1个百分点。其中,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交通运输业增长4.9%,住宿和餐饮业增长1.1%。规模以上服务业36户,实现营业收入19.88亿元,同比增长2.75%;重点监测服务业25户,实现营业收入1.7亿元,同比下降11.2%

二、内需结构呈现分化 消费市场韧性凸显

(一)固定资产投资有待提升。前三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同比下降19.9%。增速位居全市第7低于全国自治区和全市19.428.620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下降78.9%,第二产业投资同比下降4.6%第三产业投资同比下降26.4%。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3.4%,制造业投资同比下降10.7%,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8.1%。分投资主体看,民间投资同比增长132.5%,国有投资同比下降43.1%

(二)消费市场持续恢复。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3.4亿元,同比增长6.4%总量和增速位居全市第1和第5。增速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低于全市0.1个百分点较上年同期增长4.3个百分点,较上月下降1.4个百分点。总量占全市47.6%的份额,增速比去年全年加快3.1个百分点。按区域分,城镇完成75.1亿元,同比增长6.3%;乡村完成8.3亿元,同比增长7.5%。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完成8.0亿元,同比增长2.1%;商品零售完成75.4亿元,同比增长6.9%

三、财政收支保障有力 居民收入稳定提升

(一)财政收支平稳运行。前三季度,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3.8亿元,同口径增长1.7%,完成年初预算收入目标的72.4%。总量和增速位居全市第1和第6。总量占到全市19.4%的份额。其中,税收收入10.6亿元,同比下降13.5%;非税收入3.2亿元,同比增长4.0%。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6.2亿元,同比增长3.4%。其中民生八项支出21.6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59.7%

(二)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前三季度,临河区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818元,同比增4.5%,低于全国、自治区、全市0.60.20.4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位于全市第1和第7。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69元,同比增长4.0%,高于自治区0.1个百分点,低于全市0.6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位居全市第1和第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278元,同比增长5.1%,低于全国、自治区、全市0.60.50.2个百分点,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全市第1和第5

二、需关注的问题

(一)分产业看

1.农业农畜产品价格持续低迷。根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的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农产品生产者价格同比下降4.0%,四大类农产品生产者价格中种植业产品价格同比下降6.2%;畜牧业产品价格同比下降3.5%;渔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2.6%;林业产品价格同比上涨4.2%

2.工业增速放缓态势显著,全年增长呈现“由高趋缓”特征。一是工业企业效益下滑。受市场需求收缩、原材料约束、企业停产检修及主要工业品价格下行等影响,重点及龙头企业拉动效应弱化,前三季度107户规上工业企业亏损面达36.4%,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29.6%,营业收入利润率较上年同期下降6.7个百分点,二季度至三季度增加值增速从14.5%回落至11.9%。二是企业经营信心不足。企业景气调查数据显示,三季度61.3%的企业认为行业运行状况一般或不佳,32.3%的企业产品订货量低于正常水平,22.6%的企业受外部经贸环境影响,16.1%的企业面临资金周转压力。三是建筑业利润空间被挤压,新签合同量不足。前三季度,全区建筑业企业营业收入25.53亿元,营业成本22.62亿元,占比88.59%,利润总额仅0.5亿元。同时,新签合同额同比下降超10%

3.服务业发展不均衡。一是传统服务业占比过高。我区规上和重点监测服务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道路运输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及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三个大类中(三大类合计企业数和营业收入分别为34户和17.27亿元,分别占规上和重点监测服务业合计数的82.55%50.59%)。而社会工作和邮政业仅有1户达规企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未有达规企业,仅有2户重点监测企业;装卸搬运和仓储业、软件和信息技术等行业目前尚未有达规和重点监测企业。二是行业发展结构有待优化。部分行业体量小、抗风险能力弱,行业发展结构有待优化,如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无规上企业可监测,仅有重点监测企业反应该行业整体水平;装卸搬运和仓储业、软件和信息技术等行业目前尚未有达规和重点监测企业。

(二)分主要经济指标看

1.规模以上工业后劲不足。一是重点企业工业产品价格下降明显。华北油田巴彦勘探开发分公司因原油价格同比下降13.1%,对工业增长的拉动较上年同期减少8.0个百分点;联邦制药受国内外市场竞争加剧影响,主导产品6APA、阿莫西林单价同比分别下降37.2%34.4%,拉低规上工业1.4个百分点;西部铜材受生产线调整及上年高基数影响,对工业增长的拉动效应将进一步减弱。二是新增动能培育不足,前三季度新增入库13户企业,增加值占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2%,仅拉动增速1.8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不优。一是投资结构单一化特征明显。一产过度依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二产受采矿业、制造业等行业波动影响深远,三产对房地产投资关联度较高,结构缺乏多元支撑。二是重大项目牵引不足。全区在库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仅5个,且恒嘉晶体单晶硅和蓝宝石2个项目因资金问题停工,重大项目“压舱石”作用弱化。新开工项目规模偏小,新入库的52个项目总投资仅17.5亿元。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多品类陷负增长。一是汽车类商品增速转负。前三季度,汽车类商品同比下降58.7%,相较于6月下降160.8个百分点。二是限上餐饮收入长期呈现负增长。限上餐饮收入同比下降3.0%22家限上餐饮业单位中10家单位处于负增长。三是石油及制品类下降严重。石油及制品类商品同比下降3.2%,中石油(同比下降1.4%)和中石化(同比下降9.1%)增速下降较多,合计下拉限上社零约1.4个百分点。

4.城乡居民增收乏力。一是从3月份开始,各行政事业单位停止发放带薪休假补贴,拉低了工资性收入的增长。二是个体经济市场竞争力不足,产品或服务同质化严重,客源稳定性差,信息不对称,获取市场需求、行业趋势的渠道有限,无法拉动经营性收入持续有效增长。三是农村劳动力老龄化严重,技能水平较低,限制其就业能力和增收潜力。

三、建议

(一)分产业看

1.农业生产方面。一是完善价格调控与风险保障体系,落实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依据种植面积、产量精准发放玉米大豆生产者补贴,同时扩大储备粮肉奶规模并优化布局,推动小麦、玉米等作物完全成本保险和种植收入保险扩面,从单一防范自然风险向覆盖市场风险延伸。二是夯实生产基础与供给质量,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和盐碱地综合利用,集成推广“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提升单产,并制定推广农畜产品生产标准,建立质量追溯体系,建设现代标准化设施养殖场,提升产品品质与市场竞争力。三是健全市场流通体系,通过博览会、助农周等活动搭建产销平台,深化“京蒙合作”拓展京津冀等销售渠道,发展农村电商与直播带货打通终端市场,构建“仓配一体”物流与冷链设施网络,降低损耗与成本,同时依托大数据建立市场信息监测发布机制,引导农民合理安排产销。四是推动产业融合升级,践行“粮头食尾、畜头肉尾、农头工尾”理念,发展预制菜、休闲食品等精深加工产业;培育庭院经济、乡村民宿等农文旅项目,延伸产业链;做优区域公用品牌,挖掘文化内涵讲好品牌故事,实现优质优价。

2.工业生产方面。一是强化运行监测调度,稳固工业增长底盘。建立重点企业、重点行业常态化监测预警机制,精准研判市场供需、原材料价格等变动趋势。发挥“助企帮扶”作用,行业职能部门对停减产企业实施“一企一策”精准帮扶,落实落细助企纾困政策,强化能源、原材料、资金等要素保障,全力稳住工业经济基本盘。二是深化创新驱动转型,提升工业发展质效。以科技创新赋能传统产业升级,引导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环节等全流程融入先进技术。开展规上工业企业科创精准指导工作,组织专家团队深入企业辅导研发费用归集,推动无研发投入的企业启动科创经费布局。通过政策宣讲明确科创经费核算标准,引导企业将经费精准投向核心技术攻关、科创成果产业化、绿色科创技术升级等创新领域。三是建立企业景气监测与帮扶机制。对产品订货量不足、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低息贷款,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保订单。

3.服务业方面。一是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布局。积极扶持服务业中薄弱行业,通过税费减免、电价优惠、房租补贴、研发专利奖励等政策,加快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文化体育娱乐业和软件开发等行业发展建设,同时强化行业主管部门责任,共同抓好达规服务业的摸排工作,对相关企业进行实时监测跟踪,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全力做好服务业入规纳统工作。二是加大民营企业扶持力度。持续落实好各项“助企行动”,实现各项惠企政策精准推送,出台进一步深化“减税降费”、延长税收优惠及强化金融服务功能等举措,降低企业经营成本,解决企业发展的资金问题。

(二)分主要经济指标看

1.规模以上工业。一是优化工业投资结构,筑牢多元支撑体系。以工业项目建设为核心抓手推动投资向高质量转型,重点加大智慧农业装备制造、辣椒精深加工生产线等现代化工与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投资。同时全力推进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加快羊绒、食品等传统制造业技改投入,稳定采矿业技术改造投资预期,并同步加大工业领域5G基站、工业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全面拓宽工业领域。二是加快企业培育入库,壮大工业市场主体。压实部门协同责任,构建“小升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聚焦拟达规新建企业与成长型中小企业,开展“一对一”指导服务,推动符合条件企业及时入库纳统。加强对新入库企业的跟踪培育,提升企业规模与竞争力,培育工业经济新增量引擎。

2.固定资产投资。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培育多元支撑体系。聚焦农业现代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挖掘例如智慧农业、辣椒加工、冷链物流等领域项目投入,减少对传统项目依赖。同时以制造业升级为核心,推动生物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项目落地,加快羊绒、食品等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稳定采矿业投资预期,培育多极支撑的工业项目格局。此外要加大5G基站、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投资,重点布局教育、医疗、旅游等民生领域项目,降低三产对房地产投资的依赖,拓宽服务业投资空间。 二是强化项目攻坚,激活投资增长动能。搭建银企对接平台,精准解决恒嘉晶体等停工项目资金难题,推动项目复工复产。相关职能部门对落地项目实行“全覆盖、无差别”服务保障,深度挖掘新项目投资潜力,无论项目大小、产业类型,提供一对一“保姆式”服务。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是了解住餐单位情况,扎实做好助企行动。紧盯住餐行业下降企业,根据企业经营情况进行针对性扶持。对已注销但是注册了新营业执照继续经营的单位进行实地走访(如巴彦淖尔饭店),了解实际情况,积极帮扶并做好思想工作,在达限后及时入库。二是加大培育扶持力度,做好达限纳库工作。加强部门联动,关注新成立企业、疑似达限企业。对于潜在的符合入库条件的企业做好精准帮扶,做到应统尽统。三是寻找新型经济热点,拉动社零指标增长。积极探索新型经济热点,大力宣传本地特色农产品,开通线上线下双渠道销售,开放游客自采自摘活动,吸引外地游客到本地游玩。

4.城乡居民收入。一是就业优先促增收。通过完善工资增长机制、拓展就业创业渠道、发展县域经济并开展务工培训,夯实增收基础。二是品牌建设激活力。优化营商环境推动三产融合,打造并宣传本地农畜产品品牌,以品牌溢价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三是挖掘潜力拓渠道。引导合理投资、盘活闲置财产增加财产性收入,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尝试集体经营模式拓宽农民收入来源。四是筑牢后盾缩差距。扩大社保覆盖并优化保障制度,落实惠农惠牧补贴,加大财政支持,提升农民保障水平以缩小城乡差距。

总的看,前三季度全区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但也要看到,经济增长的薄弱点依然较多,需求内生动力仍待增强,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基础仍需加力稳固。下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统筹抓投资、强产业、保民生,以精准举措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决战决胜四季度,为冲刺全年目标提供坚实基础。

 

初审:徐小平    复审:刘恩毅    终审:王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