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全区上下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全面落实“五大任务”,加快实施“六个工程”,积极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1-10月份,临河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进中向好的发展态势。
一、当前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一)按季度统计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地区生产总值。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64.8亿元,同比增长7.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33.3亿元,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增加值90.9亿元,同比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140.6亿元,同比增长5.1%。
2.城乡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前三季度,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534元,同比增长6.0%,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全市第1和第3。分区域看,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36元,同比增长5.7%,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全市第1和第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43元,同比增长6.5%,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全市第2和第4。
(二)按月度统计的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1.规模以上工业。1-10月份,101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速14.9%,全市排名第2,增速较1-9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新兴产业势头强劲,9户能源基础产业完成产值99.1亿元,同比增长21.4%;3户制药产业完成产值81.2亿元,同比增长1.7%;6户冶化产业完成产值46.1亿元,同比增长30.4%;3户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1.5亿元,同比增长49.7%。传统产业下降明显,14户绒纺企业完成产值7.3亿元,同比下降22.2%;52户食品加工企业完成产值87亿元,同比下降6.8%(其中17户肉食品工业完成产值36.5亿元,同比下降8.2%,9户饲料加工企业完成产值8.4亿元,同比下降23.3%)。
2.固定资产投资。1-10月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8%,增速全市排名第5,比1-9月份提高0.7个百分点。分三大领域看,制造业投资增长35.9%,拉动全部投资提高5.9个百分点;基础设施投资下降1.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5.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42.8%,拉动全部投资提高4.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下降6.7%;第三产业投资下降4.1%。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同比增长16.8%,拉动全部投资提高8.8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8.5%。
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完成94.9亿元,同比增长2.4%,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全市第1和第6,增速较1-9月提高0.3个百分点。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9.8亿元,同比下降0.3%。按区域分,城镇完成34.8亿元,同比增长2.2%;乡村完成5.0亿元,同比下降18.0%。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完成1.7亿元,同比下降6.5%;商品销售完成38.1亿元,增速较上年同期持平。17类限额以上商品销售中,仅有5类商品零售呈现出正增长态势(分别是石油及制品类同比增长1.9%,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同比增长34.7%,中西药类商品同比增长19.9%,通讯器材类同比增长13.4%,其他类商品同比增长41.1%);下降最多的三种商品为化妆品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分别下降36.6%、29.4%和28.6%。
4.财政收入和支出。1-10月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7.26亿元,完成年初预算数的81.4%,同比增长1.0%,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全市第1和第4。其中,税收收入完成14.01亿元,同比下降6.9%;非税收入完成3.25亿元,同比增长60.1%。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7.71亿元,同比增长18.1%。其中民生八项支出24.80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5.8%。
二、存在问题
(一)规模以上工业。一是传统产业增长乏力。首先受进口肉食品政策放开和南方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双重打击,叠加本地肉食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低等因素影响,我区肉食品售价长期处于低位运行(今年平均价格28元/公斤、上年平均32.7元/公斤),澳菲利作为龙头企业,产值同比下降11.4%;其次肉食品产业的疲软传导到养殖业,继而影响到饲料产业的健康发展,当下饲料产业“产得动,销不了”的问题突出,且产值一直负增长;再次绒毛价格下跌,多数企业保本经营(原绒收购价小幅下降,由去年的35万元/吨降低到32万元/吨。无毛绒成品价大幅下降,由去年同期的70万元/吨左右降低到64万元/吨);番茄加工企业产值下降严重,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减少,导致番茄订单减少(去年番茄价格6200元/吨,今年4500元左右/吨)。二是新兴产业带动力不足。一方面风机装备制造增量小。1-10月份,三一累计产值仅实现了目标产值10亿元的五分之四,且主要生产单价比较低的86米(50.4万元/支)和94米叶片(65.6万元/支),112米(110.2万元/支)和131米(136.9万元/支)的高价值叶片几乎不产;远景能源由于订单不足,产值同比下降55.4%。另一方面联邦制药上游下游企业产值增速下降。巴山淀粉作为联邦制药的上游企业,由于淀粉供应量变化不大,加之平均销售单价下降,产值同比下降5.5%;德源肥业作为联邦制药的下游企业,由于公司对产值进行了分割,导致产值同比增速下降30.1%。
(二)固定资产投资。一是房地产投资持续负增长。1-10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25.2%,拉低全部投资6.8个百分点,占比由上年同期的27%下降至20.3%。在库54个项目中,本年完成投资亿元以上项目仅有东方商贸城、A-33-04地块回迁安置房项目。二是民间投资持续下降。1-10月,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8.5%,拉低全部投资增速12.5个百分点,占比由上年同期的43.8%下降至31.4%。主要集中在畜牧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等方面(其中畜牧业民间同比下降77.9%,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民间同比下降98.2%,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民间同比下降63.0%)。三是项目储备不足。目前临河区在库的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仅有8个,其中恒嘉晶体的单晶硅和蓝宝石项目已停工,三一、华北油田、西部铜材和晶澳的项目投资计划逐步缩减。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是石油制品类和汽车类大宗商品带动作用有限。1-10月份,石油及制品类完成零售额15.2亿元,同比增长1.9%,拉动限上社零0.7个百分点;汽车类完成零售额12.7亿元,同比下降1.3%,下拉限上社零0.4个百分点。石油制品及汽车类销售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带动作用在逐步减弱。二是家电类商品以旧换新政策效果不明显。1-10月份,限上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完成零售额1.1亿元,同比下降28.6%,增速较1-9月高1.5个百分点。虽然家电以旧换新已经临河落地,但是家用电器类商品增速不升反降。三是限上多种商品呈现下降态势。限上17类商品中,有12类商品处于下降趋势。其中,饮料类商品同比下降7.4%,基本生活类商品中粮油、食品类商品同比下降8.8%,烟酒类同比下降17.7%;升级类商品中体育、娱乐用品类商品同比下降6.3%,化妆品类同比下降36.6%。
三、建议
(一)规模以上工业。一是千方百计做强传统工作。肉食品产业方面,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冷鲜肉、熟制品和特色方便食品等不同档次的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鼓励企业与国家科研院所联合协作,在品种选育、风味调控、饲料搭配、养殖环境等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饲料产业方面,为企业和大牧场牵线搭桥,帮助企业拓宽产品销路,促进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绒纺产业方面,建议由城投公司联合春雪、浩森等大型绒毛企业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同组建羊绒集团,打造集团效应;支持以春雪、中科融汇为链主的羊绒企业建设针织、精纺、分梳、洗选产业园,为我区下一步认证中国好羊绒(原产地认证)、AEO高级认证(海关认证,降低查验率、优先通关),SFA认证(羊绒产品的可持续)、国家地理标识等各项证书的认定奠定基础。二是一企一策做强新兴企业。落实落细各项惠企政策措施,帮助解决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做好各生产要素保障,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盯紧联邦制药及其上下游企业,做好生产要素保障和助企纾困工作,推动产能满产达效,实现100亿产值目标;督促华北油田,对新增5万吨产量,做好排产计划,持续拉高我区工业增速。
(二)固定资产投资。一是优化房地产市场环境。结合我区当前地产领域重点工作,紧盯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加速推进项目早日交房,全力维护购房者合法权益,延展我区房地产发展空间,建立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激发投资潜在活力,提高投资效益。二是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鼓励民间投资参与的重大、重点项目,引导民间投资进入基础设施、公共事业等领域,鼓励民间资本更多投向现代农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协助企业加快项目建设期贷款、申请低利息贷款支持,让民间资本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更大发展。三是因地制宜招商引资储备项目。以我区现有的山水林田湖草沙各种要素为基础,低空经济应用场景广阔为背景,以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现状优势为导向,因地制宜招商引资储备项目,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延链补链重点项目、完善铜材产业链上下游配套项目,为我区固定资产投资贡献力量。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是持续扩大汽车类商品以旧换新影响力。当前汽车类商品以旧换新的政策成效初显,年底作为消费者购买大宗商品的重要时点,主管部门要进一步调研汽车企业销售情况,帮助企业制定促销政策,加速推动汽车类商品增速扭负为正。二是进一步推进家用电器类商品以旧换新。积极调研本地参与家电以旧换新企业的销售情况,在能力范围之内,对家电类商品在国家、自治区补贴的基础上再进行补贴。组织企业到社区、乡镇进行宣传,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参与到以旧换新活动中来。此外,打通企业线上销售和咨询渠道,用更加优惠的价格和过硬的服务吸引周边旗县的消费者到本地区消费。三是抢抓年底消费热点。针对年底囤货和元旦、春节双节的消费热潮,提前调研和谋划促消活动。比如,针对限上的商超和餐饮企业,争取专项资金发放消费券,带动消费;聚焦重要节日举办活动,打造消费热点,丰富消费场景,激发消费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