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周密部署下,全区上下聚焦聚力推进“五大任务”,落细落实“六个工程”,扎实推进“三大行动”。前三季度,临河区经济总体平稳,稳中有进。
初步统计,前三季度地区生产总值实现264.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同比增长7.0%,增速分别比一季度和上半年回落3.3和1.2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3.3亿元,同比增长5.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90.9亿元,同比增长11.1%;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40.6亿元,同比增长5.1%。
一、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运行特点
(一)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5.1%,全市排名第1。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0.0%,较上半年回落8.2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速 10.8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6%,较上半年回落12.1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速1.3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4%,较上半年回落6.7个百分点,拉动工业增速2.9个百分点。运行特点,一是传统行业发展缓慢。农副食品加工业同比下降3.9%,其中:饲料加工业同比下降16.6%;屠宰及肉类加工同比下降1.7%;纺织业同比下降35.2%。二是能源基础产业稳固提高。其中石油开采同比增长80.0%;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同比增长2.9%。三是新型产业增长放缓。制药行业同比增长4.2%,新材料和装备制造业同比下降9.3%。
(二)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1%,增速全市排名第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同比增长156.1%,占比8.9%,拉动全部投资增速5.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同比下降5.7%,占比47.6%,下拉全部投资2.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同比下降7.3%,占比43.5%,下拉全部投资增速3.4个百分点。分投资主体看,国有控股投资同比增长16.2%,拉动全部投资增速8.4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9.2%,下拉固投增速13个百分点。
(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2.0亿元,同比增长2.1 %。总量和增速分别在全市排名第1和第6。运行特点,一是限额以上石油及其制品类扭负为正。该类销售在连续6个月负增长的情况下,本月同比增长0.7%,拉动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0.26个百分点;二是新能源汽车类商品增势强劲。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167.2%,拉动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6.25个百分点;三是中西药类商品持续增长,同比增长20.3%,拉动限上消费品零售总额1.77个百分点。
(四)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收入15.3亿元,同比增长9.5%。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第1。其中,税收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1.2%;非税收入3.1亿元,同比增长63.2%。一般公共预算支出35.0亿元,同比增长23.3%,其中民生八项支出22.7亿元,同比增长13.8%,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64.9%。
(五)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36元,同比增长5.7%。总量和增速分别排名第1和第2。运行特点,一是经营性净收入稳定增长。随着旅游休闲市场活力提升,带动城镇居民经营净收入稳定增长。二是财产性收入略有下降。一方面由于房地产市场低迷,房屋租金同比降低。另一方面居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理财的观念和能力,投资性收入少,制约了增长速度,导致居民来自财产方面的净收入增长缓慢。
(六)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43元,同比增长6.5%。总量和增速分别排名第2和第4。运行特点,一是工资性收入略有增长。受今年反常气候影响,农民急于抢干农活,农村打临工日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拉动农村居民收入工资性收入略微增长。二是经营性净收入同比减少。主要农畜产品(牛、羊、葵花、玉米、番茄等)价格下跌、农业经营成本高位运行导致农业经营净收入下降。三是转移性收入有所提高。随着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加快,农业补贴范围扩大等影响,农村居民转移性收入同比增加。
二、存在的问题
(一)第一产业,农牧业持续发展不稳定因素增多
一是受价格波动影响较大。9月份,小麦价格下降17.9%,玉米价格下降25.9%,番茄价格下降33.3%。牛、羊、奶、蛋等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同比分别下跌24.5%、10.3%、20.9%和10.1%。受此影响,前三季度农业产值增速仅5.9%,低于去年同期2.6个百分点。二是受气候制约严重。农作物风、雨、雹受灾面积6.87万亩,葵花霉变面积7.48万亩,影响农业生产收入。
(二)第二产业,工业稳增长基础不牢
工业方面:一是工业企业运行艰难。我区工业产业链短、价值链低的问题突出,工业企业大多处于产业链前端,容易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二是重点行业增长放缓。前三季度,制药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6%,较上半年下降13.6个百分点,拉动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个百分点,较上半年下降4.7个百分点。三是制造业运行低迷。全区101户规上工业企业中,制造业企业达90户,占比达89.1%,但制造业增加值仅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的33.0%。
建筑业方面:主要体现在高资质企业少,市场竞争力较弱,不利于承揽承建大型高标准建设项目。目前,全区在库资质内建筑业企业58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仅3家,区内建筑市场大部分份额被省外高资质企业抢占。
(三)第三产业,服务业支撑力度有所削减
一是行业结构不均衡,发展水平差异明显。1-8月份,有4个行业大类营业收入过亿,分别为道路运输业,邮政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商务服务业,占临河区规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为91.7%。其余7个大类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36亿元,仅占全部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的8.3%。二是企业整体规模小,竞争力不强。1-8月份,临河区规上服务业营业收入过亿的企业仅有5户,且基本集中在交通运输业、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和邮政行业。大部分企业经营规模小,核心竞争力不强,大型服务业企业辐射带动能力和范围都受到限制,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三是消费信心依然不足。受房地产市场低迷、收入预期不稳、生活成本较大等因素制约,各类商品消费增速不同程度下降,例如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同比下降37.5%,家用电器类和音像器材类商品同比下降30.1%,家具类商品同比下降15.3%,书报杂志类商品同比下降9.8%,消费潜力有待挖掘。四是大宗商品消费下降。1-9月,汽车类商品同比下降2.9%,拉低限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速0.94个百分点。
三、下一步工作建议
(一)第一产业,全力推动农牧业扩产增量
一是积极组织引导企业做好农畜产品加工销售,稳定拓展农畜产品销售市场。同时抓好秋冬季设施农业生产,认真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加大畜牧业补贴,稳定畜牧业生产,全力推动实现农牧业增效、农牧民增收。二是深入推进特色优质产业集群建设,优化生产结构和布局。重点围绕肉羊、肉牛、奶制品加工、甜瓜等特色农畜产品,依托国家农高区科创平台,加快延链补链强链并做好品牌推广和畅通线上线下销售渠道,打通“流转-种植-加工-服务-营销”全链条,提高农畜产品附加值。
(二)第二产业,全力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
一是全力稳定美洋洋、澳菲利等肉食品加工企业和联邦制药、西部铜材、华北油田等重点龙头企业生产运行,发挥龙头企业“头雁作用”,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加快形成现代产业集群。二是紧盯重点停减产企业、负增长行业,多维度强化企业、行业发展调研分析,了解企业真实需求,在税收、金融和用工等方面针对性地制定助企纾困帮扶政策,科学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帮助企业疏通破解堵点。三是紧盯已建成投产企业和年内计划投产项目,“一对一”精准服务,确保及时达规纳统,形成新的增长极。
建筑业方面:一是为企业申办资质提供服务,帮助企业提升资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促进行业梯次发展,重点扶持一批技术特色强、机械装备良、市场前景好的企业,推进我区建筑业提档升级;三是推动指导中小企业走精细化、专业化、协作化发展之路,为建筑业发展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切实增强差异化竞争能力。
(三)第三产业,全力推动服务业扩容提速
一是紧紧围绕规上服务业涉及的11个行业大类,特别是占比较大且增速回落的重点行业,做好调度监测和分析研判,推动向好发展。二是培育新增量,持续推进入规纳统工作,优化产业结构。积极联合商务、市监等主管部门,发掘具有成长性的企业并做好入库纳统工作,实现行业结构扩量升级,增强服务业发展后劲。三是落实落细恢复和扩大消费政策。抢抓新一轮消费品以旧换新机遇,激发汽车、家电、家具等商品的消费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