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区上下统筹推进“三大行动”,有效落实各项政策,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生产稳定增长、需求持续恢复、市场总体平稳,为实现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运行总体情况
初步核算,上半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173.6亿元,同比增长8.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7.3亿元,同比增长2.2%;第二产业增加值60.0亿元,同比增长18.9%;第三产业增加值96.3亿元,同比增长4.4%。
(一)农业生产保持稳定
上半年,面对农畜产品价格普遍下行的压力,我区农业生产仍然发生了积极变化。一是蔬菜生产逐步恢复正常。上半年,蔬菜产量4.8万吨,同比下降6.6%,但比一季度增速回升4.5个百分点;二是畜牧业形势向好。从512户畜禽监测户数据看,猪牛羊存栏环比分别增长190%、8.8%和16.25%;三是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今年我区粮经比为40.4:59.6,经济作物比重比上年提高了8.8个百分点。
(二)工业经济快速增长
上半年,我区97户规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可比价增速25.0%,全市排名第1。一是新产业高速发展。8户能源基础产业完成产值61.7亿元,同比增长28.1%;3户制药产业完成产值54.9亿元,同比增长15.2%;6户冶化产业完成产值28.3亿元,同比增长41.6%;2户新材料产业完成产值0.7亿元,同比增长30.6%。二是传统产业生产趋缓。45户食品加工企业完成产值46.2亿元,同比增3.5%;14户绒纺企业完成产值4.2亿元,同比下降14.0%。
(三)固定资产投资平稳增长
上半年,全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1%,全市排名第6。一是制造业投资带动增强。上半年,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8.9%,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6个百分点。其中,医药制造业投资增长7.7%,食品制造业投资增长145.6%;二是高技术产业投资增势良好。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9.5%,增速比全部投资高8.4个百分点,拉动全部投资增长0.7个百分点;三是重大项目建设拉动明显。上半年,计划总投资亿元及以上项目投资同比增长14%,其中10亿元以上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增长6.7%。巴彦上产、2023年冬季清洁取暖“煤改电”、2023年高标准农田为主要支撑项目。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放缓
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总额完成55.0亿元,同比增长1.9%,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全市第1和第5。限额以上单位商品类别中有七类商品销售呈正增长态势。其中,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和中西药类销售分别同比增长133.3%、60.9%和17.2%。
(五)城乡居民收入低于预期
上半年,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977元,同比增6.8%,总量和增速均位居全市第1。分区域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802元,同比增长4.8%,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全市第1和第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49元,同比增长7.5%,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全市第1和第3。
(六)财政收支高位运行
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1亿元,同比增长11.0%,总量和增速分别位居巴市七个旗县区第1和第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22.0亿元,同比增长15.5%。其中民生八项支出14.6亿元,同比增长15.9%。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生产。一是农业生产成本仍处高位,影响农民收益。年化肥、农药、地膜、种子、饲料等农资价格虽然与2023年同期价格基本持平,但与2021和2022年相比,生产资料价格依然处于较高水平。二是畜产品价格普遍下降,畜牧业发展遭遇挑战。具体来看,鸡蛋价格8.99元/公斤,同比下降15.15%;猪肉21.40元/公斤,同比下降7.12%;鸡肉18.08元/公斤,同比下降14.64%;牛肉56.71元/公斤,同比下降24.43%;牛奶3.11元/公斤,同比下降17.96%;羊肉53.17元/公斤,同比下降11.95%。
(二)规模以上工业。肉食品加工方面,受进口肉食品政策放开和南方消费市场持续低迷双重打击,叠加本地肉食品同质化严重、附加值低、竞争激烈等因素影响,我区肉食品售价持续处于低位运行。草原宏宝、澳菲利、美洋洋等龙头企业产值下降幅度都超过10%;绒纺加工方面,原绒收购价由去年的35万元/吨降到现在的32万元/吨。无毛绒成品价下降幅度更大,由去年同期的70万元/吨左右降低到现在64万元/吨。无毛绒价格下跌导致利润缩水,多数企业勉强保本经营,上半年14户规上绒纺加工企业产值同比下降14.0%;饲料加工方面,肉食品产业的疲软传导到养殖业,导致我区本地羊的养殖量缩水,继而影响到饲料加工业。上半年,8户规上饲料加工企业完成产值5.3亿元,同比下降16.3%。
(三)固定资产投资。一是民间投资负增长。上半年,我区民间投资同比下降35.5%,拉动全部投资下降16.5个百分点,尤其是新建项目,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43.6%;二是工业、基础设施领域投资走低。上半年,我区工业投资同比下降23.3%,拉低全部投资11.8个百分点。工业施工项目38个,较上年同期下降2.6%,本年新开工项目仅有5个,较上年同期下降16.7%。基础设施领域投资同比下降3.7%,拉低全部投资0.8个百分点;三是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负增长。上半年,我区房地产投资占投资总量由原来的50-60%减少到目前的25%。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5.4%,占全部投资比重24.8%,下拉全部投资1.4个百分点。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是汽车、家电等大宗商品消费对政策依赖较高。上半年,汽车类商品增速同比下降5.2个百分点,家用电器类商品同比下降33.4%。因为受到《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文件的影响,更多的消费者选择观望补贴政策进行消费大宗商品;二是餐饮消费动力不足。相较于去年同期,宴会、商务会议等数量明显减少,餐饮收入因此受到较大冲击。今年受传统文化影响,很多消费者选择暂时不举办宴会,造成餐饮业消费市场低迷;三是居民消费趋于理性。更多的居民选择储蓄来应对失业或者其他突发事件,消费习惯也从过去的盲目消费满足个人情感需求转变为了理性消费满足个人生活需求,从而造成消费品市场低迷。
(五)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方面,一是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工资性收入增长大部分为各级行政事业机关单位政策性增资拉动,相对较为稳定。但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增资是由市场景气度决定的,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实体经营净收入增长乏力。实体经济受网购影响较大,网购、直播带货等各类型商业贸易相比传统实体经济具有价格低、购买方式便捷等诸多优势,对实体经济冲击较大。农村居民收入方面,一是农村务工就业渠道狭窄,就业保障程度低、工作稳定性差。大多数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且享受各类就业保障的农村居民比例低,工资性收入受到影响。二是受农牧业经营成本、农牧业产品价格等多方面影响,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难以大幅度增长。同时牧业产品牛羊价格一路走低,挤占农村居民经营净收入。
三、对下一步经济健康运行的建议
(一)农业生产。种植业方面,抓好小麦秋延后生产工作,增加种植效益。抓好农田的管理,对病虫害加强监测,对极端气候加强预报,保障种植业稳产增收。畜牧业方面,一是完善畜牧业保险政策,落实好补贴政策。出台母羊完全成本保险政策,稳定种羊繁育,加快巴美肉羊等优良品种的推广;二是保护生猪养殖稳定。加强技术指导和服务,帮助养殖户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加快老旧规模养猪场智能化自动化提升改造,促进养猪业提质增效;三是多措并举支持牧场乳企发展。建议实行生鲜乳收购指导价,鼓励和连续扶持有条件的奶农依靠自有奶源有序发展乳制品加工,协调金融机构提供中长期低息或者贴息贷款,缓解奶农现金流压力等。
(二)规模以上工业。肉食品产业方面。一是支持规模企业引进先进的生产技术,调整产品结构,开发冷鲜肉、熟制品和特色方便食品等不同档次的精深加工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占用率,不断满足日益增长的肉类消费需求;二是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协作,在品种选育、风味调控、饲料搭配、养殖环境等方面,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全面提升我区羊肉品质,走高质量发展道路;三是鼓励企业开发利用现有资源,对羊皮、羊骨血、脏器、羊尾脂、羊脂油、羊肉干进行精深加工,研发骨汤底料、护肤品、保健食品和医学生物制品等,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饲料加工业方面。为企业和大牧场牵线搭桥,整合全区资源需求,帮助企业产品广开销路,为我区头部饲料企业推介产品,促进企业达成合作意向。绒纺产业方面。一是建议由城投公司联合春雪、浩森等大型绒毛企业以及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共同组建羊绒集团,低折扣购买双河、利一泰、金天阳等抵贷资产,配置给具有市场渠道的企业经营;二是支持以春雪、中科融汇为主链、的羊绒企业高标准建设针织、精纺、分梳、洗选产业园,为我区下一步认证中国好羊绒(原产地认证)、AEO高级认证(海关认证,降低查验率、优先通关),SFA认证(羊绒产品的可持续)、国家地理标识等各项证书的认定奠定基础,持续提升好羊绒在临河的影响力。
(三)固定资产投资。一是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着力增强民营企业投资能力,支持民间投资参与民生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协助内蒙古新翔油气技术有限公司等企业加快项目建设期贷款,协助内蒙古子诚农牧科技有限、内蒙古君牛农牧业科技有限公司等农牧业企业申请低利息贷款支持,让民间资本在助力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过程中实现自身更大发展;二是提振工业投资。发挥工业技改在推进产业转型发展和企业提质增效上发挥关键作用,推动条件成熟项目抓紧开工,在建项目加快建设,完工项目早日达产达效;三是优化房地产市场环境。要及时完善房地产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幼儿园、活动中心、食堂、学校、公园等宜居宜养的生活配套设施,给予更多刚性需求的购房者购房优惠和专项支持同时支持居民改善住房条件,给予相应契税优惠政策,优化房地产市场消费环境。
(四)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一是响应国家政策,落实以旧换新政策。制定适宜本地的以旧换新政策,特别是对大型家电进行专项补贴。此外,加大对于汽车商品的补贴,尤其对于燃油车的补贴,可以避免消费者流失的同时,也可以带动汽油等商品的销售;二是推动本地旅游文化建设、利用节假日提拔消费活力。深度挖掘本地方的旅游特色文化,吸引外地消费者来本地旅游消费,完善旅游服务相关建设,提供旅行一条龙服务。同时,节假日期间在本地的大型商场和步行街等地举办庆典活动,吸引本市其他旗县的居民消费,带动住宿餐饮业发展;三是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夯实消费增长基础。做好稳就业、促增收相关工作。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年轻人创业,以此来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完善医疗、养老等民生服务建设,让消费者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放心消费。
(五)城乡居民收入。一是扩大有效就业,增加工资性收入。在保障劳动者基本工资待遇的基础上,建立健全职工工资水平与劳动力市场基本适应的用工机制。此外,联合相关部门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帮扶力度,针对低学历,无技能群体加大技能培训,以解决该群体就业难题;二是优化营商环境,促进经营性收入增长。加大惠企政策力度,落实小微企业所得税减免举措,引导中小企业对融资服务平台的应用,帮助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经营降低运营成本。健全企业复工复产诉求响应机制,提升审批服务效率,引导个体工商户开展网络经营活动;三是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助力农民增收。推进农业金融服务,扩大农民小额信贷和农业保险,为农民增收提供资金支持和生产保障。加大农业科技投入,鼓励发展有竞争优势的绿色农业和品牌农业。依托网络平台,结合地方农产品特色,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电商产业,推动农产品生产与销售。将惠农信息发布、乡村旅游推介和农产品电商融为一体,为乡村传递致富信息,打通致富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