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全区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巴市和区委经济工作会议的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打好宏观政策“组合拳”,政策效应持续释放,生产供给较好增长,国民经济实现平稳开局。
初步核算,一季度地区生产总值90.2亿元,同比增长3.9%。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4.3亿元,同比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32.5亿元,增长3.9%;第三产业增加值53.4亿元,增长3.7%。
一、一季度经济运行特点
1.农业种植业和养殖业齐头并进。一季度,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10.1亿元,占全市的32.4%。同比增长5.3%,比上年同期提高0.02个百分点。种植方面,据农情统计,截止目前临河区已播小麦12.22万亩,超过计划播种面积2.2万亩。蔬菜种植面积较去年同期增长2.4%,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1.7%;养殖方面,根据主要畜禽监测户调查显示,猪、牛、羊、家禽存栏分别同比增长12.7倍、0.2%、25.3%和44.6%。猪、牛、羊和活家禽出栏分别同比增长27.5倍、19.8%、36.5%和-59.8%。
2.规模以上工业两位数增长。10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同比增长25.2%,增加值可比价增速12.1%。
3.固定资产投资情势欠佳。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3%。分产业看:一产未产生投资;二产投资同比增长34.0%,拉动全部投资上升13.7个百分点;三产投资同比下降65.8%,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下降62.7%,同时相较于上年同期北京中医院、包银高铁客运枢纽等投资项目进入投资后期,投资额有所减少。
4.社会消费零售总额趋于平稳。一季度,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亿元,同比增长4.7%。按区域分,城镇完成25.8亿元,同比增长4.5%;乡村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6.9%。按消费形态分,餐饮收入完成2.8亿元,同比增长2.6%;商品零售完成25.9亿元,同比增长5.0%。
5.财政收支稳定运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1亿元,同比下降4.4%(同口径增加3383万元,增长7.1%)。其中:税收收入3.6亿元,同比下降6.8%;非税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1.4%。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2.0亿元,同比增长8.6%。教育、卫生健康等八项民生支出7.8亿元,同比增长4%,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4.9%。
6.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涨。一季度,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947元,同比增长5.1%。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730元,同比增长5.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48元,同比增长5%。
二、存在问题
(一)农业。一是粮食扩大种植面积意愿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受粮食价格下跌影响,被调查户粮食扩种意愿不高,粮食意向种植面仅比上年增长2%,与完成100万亩粮食面积的所需增速相差19.4个百分点;二是能繁殖母猪数量持续下降。一季度,能繁殖母猪数量同比下降40%,环比下降70%。养猪户存栏数量的减少,将会导致市场供应波动,影响整体生猪养殖行业的稳定性。
(二)规上工业。一是传统产业发展趋缓。我区绒纺行业产品主要以无毛绒加工为主,深加工企业就两户(春雪羊绒和圣绒),产品附加值和品牌效应都比较低端;肉食品加工产业以分割为主,高附加值产品研发滞后,没有实现产业洼地效应,没有市场定价权。二是大中型企业动力不足。华北油田虽然一季度生产原油有所增长,但平均油每吨下降了482元,拉动规上工业较去年同期减少10.4个百分点;联邦制药因市场竞争激烈,一季度拉动规上工业6.7个百分点,较去年同期减少0.2个百分点。三是出口交货值下降。一季度,我区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3.3%。其中,联邦化学药品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44.4%,瓜子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26.9%,绒坊行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33.1%。
(三)固定资产投资。一是项目开工率不足,推进速度缓慢。一季度,临河区在库项目128个,仅有46个项目开复工并申报投资额,开工率仅为35.9%;二是民间投资不活跃,融资困难重重。从投资项目资金来源看,国家预算资金在临河区固定资产投资中占比较高,而民间投资占比相对较低,增速持续低于整体投资。民间融资主体多为小微企业,这些企业普遍存在贷款难、融资难和贷款成本高的问题,金融机构出于风险考虑,对小微企业的贷款审批较为严格,使得民间投资信心明显不足,制约了投资的多元化发展和市场活力的释放。三是房地产市场低迷,投资增长放缓。一季度,临河区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62.7%。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不仅直接影响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还对相关产业链,如建筑、建材、家居等行业产生了连锁反应。市场观望情绪浓厚,消费者购房意愿下降,开发商投资谨慎,进一步加剧了房地产市场的困境。
(四)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一是汽车类商品负增长。一季度,汽车类商品同比下降12.3%,下拉限上社零3.7个百分点。受周边城市的补贴政策更优影响,本地消费者更愿意去补贴更高的地区购买汽车;消费者担心2025年没有国家购车补贴,所以在2024年集中购买汽车,透支了今年1-3月的销售量;部分在库车企存在转型和关闭的情况,下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数据较多。二是限上餐饮经营困难。一季度,限上餐饮收入同比下降8.3%。一方面受到经济形势影响,消费者外出就餐和举办宴会数量减少,在库的住宿餐饮业单位增速受到明显影响;另一方面在库住餐单位存在注销或者停业装修等特殊情况,导致下拉限上餐饮收入。三是道路施工对个别在库单位经营有一定影响。由于我区规划修路的路段涉及到一些在库单位,如中石油、广运家电和华澳酒店等,势必对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形成影响。
(五)城乡居民收入。城镇方面,一是工资性收入趋缓。企业和个体经济从业者没有相应增资政策,加之由于去年一季度市直单位补发了带薪做假,严重影响今年一季度工资性收入的增速;二是实体经济受互联网冲击较大,网购、直播带货等各类型商业贸易相比传统实体经济优势显著,具有价格低、购买方式便捷等诸多优势,导致实体经营净收入增长趋缓;三是居民思想观念保守,缺乏投资理财的观念和能力,导致我区居民来自财产方面的净收入不足。农村方面,一是受房地产经济低迷影响,建筑企业开工率较低,建筑业从业人员就业不足;二是牛、羊、禽类、玉米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仍处于低迷状态,拉低了农业经营收入。同时,由于去年秋季多雨,部分葵花发霉滞销,也是拉低农业经营收入的又一重要因素;三是今年土地流转费同比减少200-400元,导致农民财产性收入减少。
三、下一步工作举措
(一)农业。一是充分发挥政策导向作用,提高种粮积极性。进一步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充分释放各项措施效果,促进粮食面积实现种植目标;通过科技手段,提升粮食单产和效益,从而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二是稳定能繁殖母猪数量。建议相关部门制定能繁殖母猪扶持政策,提高能繁殖母猪数量,保障生猪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养殖户通过优化饲料配方和养殖技术,降低养殖成本,稳定能繁殖母猪数量,提高繁殖能力,为行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基础。
(二)规上工业。一是靠前推进“小升规”工作。按照“规下企业抓培育,达标企业抓入库”的工作思路,符合入库条件企业,主动走访对接鼓励入库。加大对已投产项目监测力度,确保新增建设项目应统尽统,助推企业“升规纳统”。二是实施优质中小企业梯度培育行动。建立“专精特新”培育库,帮助西部铜材、牧士饲料等8家企业成功认定自治区级创新型中小企业。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聚焦15条重点产业链,千方百计把产业链核心企业、上下游配套企业引进来。
(三)固定资产投资。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制定投资结构调整规划,明确各产业投资的重点和方向,引导资金向新兴产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倾斜,减少对传统产业和房地产的过度依赖。加大对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交通固定资产项目、先进制造业等领域的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国内外优质企业和项目落户临河区,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二是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出台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降低民间投资门槛,拓宽民间投资领域,提高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民间投资服务体系,为民间投资者提供信息咨询、项目对接、融资担保等全方位服务,帮助民间投资者解决实际困难。加强对民间投资的引导,鼓励民间资本投向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节能环保等领域,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是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根据市场需求和库存情况,合理调整土地供应计划和房地产开发政策,稳定房地产市场预期。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投入,提高保障性住房供应比例,满足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缓解房地产市场供需矛盾。鼓励房地产企业创新发展,开发绿色、智能、高品质的住宅产品,提升房地产市场竞争力。
(四)社会消费零售总额。一是扎实做好助企行动。在国补的基础上,优化本地补贴政策,尤其加大对于汽车类商品的补贴力度,最大限度保证将消费者留在本地消费;要看到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强劲,积极引进新能源汽车品牌;做好招商引资,相关部门要解决企业落地的困难,在本地引进多业态的消费方式,丰富消费市场内容,吸引消费者在本地消费。二是助力消费活力释放。超前筹划各类消费活动,争取资金举办促消费活动和发放消费券,尤其针对在库住餐单位发放消费券和补贴,吸引消费者到店消费。力争在二季度之前实现限上餐饮收入由负转正。三是做好达限纳库工作。加强部门联动,关注新成立企业、疑似达限企业。对于潜在的符合入库条件的企业做好精准帮扶,做到应统尽统。对于已经在库企业,做好纾困解难,帮助企业拓宽市场、寻找订单,保证限上企业向好向优经营。
(五)城乡居民收入。一是落实最低工资标准、税收优惠、社保补贴等措施鼓励企业为职工增加工资。同时,积极开展职业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增加职业技能,进而提升议价能力,以此促进工资增长。二是农业部门和涉农各行业协会加大市场调研,引导农民合理规划农业种植,避免出现某一种或几种农产品严重过剩,导致农产品价格过低,出现滞销现象。同时相关部门要出台相应政策稳定农资价格,降低农民种养殖成本。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依托我区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将更多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引入我区,使农业向第二、三产业延伸,从农产品的储藏、加工、流通、销售环节中获取更多利益,同时也可以为我区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