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3-03-28 10:30 来源:临河统计微讯
加强统计监测助力乡村振兴---关于对统计监测服务乡村振兴的思考
2月13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新世纪以来第20个中央一号文件,也是党的二十大召开后发布的首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传递出重农强农的强烈信号。文件分9个部分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总体目标,部署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工作,文末特别强调了“加强乡村振兴统计监测”。本文通过统计数据见证临河区乡村振兴成果,并就统计监测如何服务乡村振兴提出个人不成熟的见解,以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当下乡村振兴成果
对标2023年一号文件,目前我区乡村振兴主要取得了以下成绩。—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稳步提升。2022年,临河区粮食播种面积105.5万亩,同比增长0.9%;粮食产量67.2万吨,同比增长5.1%;粮食单位面积产量637.2公斤/亩,同比增长4.2%;人均粮食1141.6公斤,同比增长5.1%。自2012年起,临河区粮食产量连续十一年稳定在10亿斤以上,全面保障了全区人民粮食安全底线。—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我区按照“五统一”标准,采取大破大立搞整治、优化灌排双循环、生态提质增效益等措施,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工作,逐步将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截至2022年底,临河区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59万亩,占到总耕地面积的25.4%。—农业科技和装备应用不断更新。2022年,临河区共落实市区两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25个,其中市级重点园区8个,区级重点园区17个。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05.5万千瓦,同比增长3.0%。各类拖拉机保有量41392台,各类配套农机具69538台,主要农作物的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5.2%。—脱贫攻坚成果进一步巩固。依托已建成的产业园,为190户232名脱贫人口、监测人口发放“带资入股”“托管代养”收益金78.72万元,人均实现增收1326元;通过构建现代农业体系,推动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带动32户74人,提高种植业水平,实现户均增收25000元;利用产业园资产收益金为331名有劳动能力的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设置公益岗位,全年发放工资127.5万元,人均增收3852元。除此之外,还投入资金93.3万元,为全区脱贫人口和监测人口缴纳“防贫保”。—乡村特色产业多点开花。投资1764万元,分期建设花卉果蔬设施农业产业园区100栋新型棉帘拱棚项目,每年实现收益110万元,带动育苗、西红柿、甜瓜产业发展;投资4183万元,新设集智能温控、自动卷帘、水肥一体化新科技设施农业产业园区,每年可实现收益193万元,用于支持9个村村集体经济增收;投资1200万元,建成30栋石墨烯新型节能温室,年收益72万元,带动周边失地农民实现再就业。全年共实施类似的特色产业建成达效项目12个。—农村常住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由于农业生产受疫情影响有限,加之政府能按时足额发放各类补贴。2022年,我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783元,同比增长6.2%,总量排名稳居全市第一。—宜居宜业和美乡建设扎实推进。2022年,临河区共改造农村危房 87 户,新改扩建农村公路 229 公里,改造危桥46座,更新改造农村饮用水管网1425公里。创建自治区级乡村绿化美化示范村16个,乡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十强镇、百强村、千强户”示范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双河镇进步村被评为 2022 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驻村帮扶工作真抓实干。全区共选派驻村工作队18支,驻村干部41人,共帮扶50个村,帮扶覆盖率达33.1%。与此同时,明确了驻村干部履职、管理、调整、培训、考核、问责、保障等工作制度。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先后参加各级各类培训10(天)次,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助农政策保障扎实有效。为了全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出台了《2022年临河区小麦集中连片种植补贴办法》和《2022年临河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补贴意见》,提前谋划、积极引导,超额完成了市级下达的粮食生产任务;为进一步扩大辣椒种植面积,提高农民受益,出台了《临河区关于推进2022年辣椒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金融、保险、农机、水肥一体化补贴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依托农业农村部社会化服务创新试点县创建工作,我区继续扩大农业社会化服务面积,培育“四有”(有服务手段、有专业人员、有示范基地、有责任制度)社会化服务组织51家。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难点
虽然我区乡村振兴战略开局良好,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距离“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差距还很大。集中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偏低,主导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组织化程度不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突出。具体来看,一是农村老龄化问题严重。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城市务工,导致农村务农人口呈现老龄化现象严重;二是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秸秆转化利用少,禁烧工作压力大。畜禽养殖废弃物无害化、资源化利用能力有限;三是人居环境亟待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仍然较差,生活垃圾转运处理的长效机制没有形成,生活污水外理能力有限;四是社会治理难度较大。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尚未建立健全,农民依赖心理严重,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薄弱,村级集体创业带富能力不强;五是涉农资金投入不足。区级财政对农业农村投入能力有限,农民自我积累不足,发展现代农业内生动力欠缺;六是农村人才日渐短缺。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高校毕业的农村学生很少回乡务农,大量农村人才向外流动,农村留不住人才的问题突出。
三、努力为乡村振兴提供统计支撑
乡村振兴战略的高效实施,既要对乡村基本情况精准判断,又要对乡村振兴实施效果科学考评,这些都需要全面、科学、及时的统计监测给予有力的数据支撑。(一)做实农村常规统计,践行好统计信息职能。农村统计承担着反映农业生产状况、农村发展进程和农村生活情况的重要职责,也能为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提供至关重要的统计信息支撑。随着“三农”工作重心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转移,服务和推进乡村振兴已然成为了农村常规统计的重要职责。
(二)开发统计监测体系,发挥好统计监督职能。结合现有的农业、农村统计调查内容,因地制宜地研究开发一套系统科学的乡村振兴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以全面客观反映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成果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统计保障。
(三)加强调查研究力度,执行好统计咨询职能。响应党中央关于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号召,抓住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中热点难点问题,持续加强农业生产运行跟踪监测和专题调查研究。紧盯农业农村经济运行关键节点,围绕春耕备耕、夏粮收购、高温旱涝等影响农业生产重点问题,结合人居环境、厕所革命、农村医疗等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积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撰写研究报告,为区委区政府推进乡村振兴提供决策参考。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之年。统计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大决策部署,进一步加强乡村振兴统计监测,全面客观反映乡村振兴最新进展和政策实施成效,以高质量统计服务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坚实的统计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