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蒙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数据发布
日期:2022-04-01 09:18  来源:临河统计微讯
分享到:
  
稳住基本盘守住两底线确保我区“三农”持续向好发展
 

2月22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即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这是21世纪以来第19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文件指出,稳住农业基本盘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确保农业稳产增产、农民稳步增收、农村稳定安宁。

本文结合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就临河当下农业、农村、农民现状及促进“三农”持续向好进行浅显探讨,不妥之处还望批评指正。

一、我区“三农”发展现状

近年来,临河以乡村振兴为抓手,突出农业产业化经营,落实各类惠农政策,农业综合实力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农民收入水平逐年提高。

一)农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2021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16.3亿元,同比增长6.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7.2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高于自治区1.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种植业产值56.3亿元,同比增长4.7%;林业产值0.6亿元,同比增长13.2%;牧业产值57.2亿元,同比增长8.4%;渔业产值0.6亿元,同比下降3.3%;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5亿元,增长6.3%。

(二)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扎实推进,乡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有效改善,卫生厕所普及率、畜禽粪污利用率分别达到 85%和 90%以上;完成通道绿化 2.4 万亩、村庄绿化 560 个,建设样板示范村 30 个,狼山镇富强村荣获全国乡村振兴示范村、第二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城关镇友谊村获评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干召庙镇民主村荣获全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新改扩建农村公路827 公里,公路优良率达到 80%,入选“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三)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2021年,临河区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78元,同比增长10.2%,总量位居巴市七个旗县区首位,增速高于城镇常住居民1.3个百分点。

(四)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巩固。投入各类扶贫资金 3.5 亿元,建成产业扶贫项目 19 个,“1233”产业扶贫机制入选全国《产业扶贫典型案例》,代表自治区接受了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现行标准下 1898 户、4072 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 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如期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目前,我区脱贫人口从吃穿不愁向吃得好、穿得好转变,脱贫家庭没有发生失学辍学现象,脱贫人口基本医疗各项帮扶政策实现全覆盖,脱贫户没有在C级或D级危房居住,脱贫户饮用水的水质、水量全部达标。

)粮食面积和产量总体稳定全区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2021年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实现双增长。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6万亩,同比增长3.1%;粮食产量达63.96万吨,同比增长1.2%。粮食产量实现 “九连增”。

(六)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88.3%。年末全区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02.9万千瓦,同比增长8.0%。各类拖拉机保有量达42755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6585台,小型拖拉机36170台),收获机械625台,各类配套农机具69013台。目前,全区主要农作物的综合机械化作业水平达到88.3%。机耕面积195万亩,机械播种194万亩,机械收获面积124万亩。

(七)农业产业化经成效显著。建成高标准农田 53 万亩,完成农田节水改造 31 万亩,粮食生产连年增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8199 个,金伯利、鲜农、浩彤等科技示范园区带动能力凸显;建成规模化养殖场 1651 个,临河区肉羊获评内蒙古特色农畜产品优势区;培育农牧业龙头企业 87家、农民专业合作社 945 家,落实订单面积 123 万亩,直接参与产业化经营农户 5.2 万户。    

(八)各项惠农政策落实到位。全年发放各类惠农补贴资金2.2亿元,其中耕地地力保护补贴面积103万亩,发放补贴资金9091万元;玉米、大豆、马铃薯生产者补贴面积96万亩,发放补贴资金7876万元;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小麦种植补贴)面积11万亩,发放补贴资金2085万元;发放农机购置补贴资金2200万元;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补贴面积4.6万亩,发放补贴资金322万元。

二、当前“三农”面临的形势及任务

目前,新冠肺炎疫情与国际市场波动叠加,极端灾害风险与经济下行压力碰头,农畜产品需求刚性增长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矛盾加剧。加之农业基础薄弱、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矛盾突出,做好“三农”工作面临的挑战严峻。具体表现在,一是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稳住农业基本盘任务艰巨。农业生产受自然环境、价格波动、市场需求等多重因素制约,加之化肥等农资价格持续高位运行,疫情影响也存在不确定性,确保稳住农业基本盘难度不小;二是农业农村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突破瓶颈制约更加迫切。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结构升级,粮食和“菜篮子”产品需求将持续刚性增长,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粮食增面积、提产量的难度越来越大;三是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促进农民特别是脱贫群众就业增收难度增加。由于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加上局部疫情散发风险依然存在,农民外出就业不确定性增加,部分脱贫群众和边缘人口稳定就业增收能力不足,有返贫致贫风险。

三、促进我区“三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与往年最大的不同是除了有指导精神,还给出了非常具体的执行办法。突出了年度性任务、针对性举措、实效性导向,我们在谋求“三农”可持续发展时,一定要精准到具体的点上发力。

发展现代化农业,实施产业兴农战略围绕农业机械化和科技创新两大抓手,以推动农民增收为最高目标,大力实施产业兴农战略。一是不断提升主要农作物全作业周期的机械化水平,推广使用卫星导航、无人驾驶等农机新装备和农业新技术,确保耕地保有量在200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以上,坚决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两面大旗。二是以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为契机,以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引领,不断提升我区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比如:以瘤胃胶囊研发推广为抓手,努力建设数字畜牧业全产业链技术输出基地;启动运营活畜交易市场,持续夯实“中国羊都”基础;做好“二品一标”、名特优新产品认证及“天赋河套”区域公用品牌的授权工作,努力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三是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增强防汛抗旱能力;强化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及时研究和发布非洲猪瘟、玉米红蜘蛛病、葫芦白粉病等常见难防、难治病的有效防控措施,最低程度降低农户种植、养殖损失。

参照城市建农村,稳步推进乡村建设。以城市建设为模板,完善集镇教育、医疗、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促进人口、产业集聚。一是实施“一乡镇一片区”乡村振兴区域试点示范提升工程,以点带面、连线成片推进乡村振兴;二是加快编制村庄规划,精准确定村庄布局分类,合理安排村庄建设时序,继续安排财政奖补资金制度,进一步激发镇村组工作积极性;三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在过渡期内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致贫返贫。

跳出一产谋发展,激发农业农村活力。以农产品加工、乡村休闲旅游、农村电商等产业为抓手,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用二、三产业思维谋划一产出路。一是实施人才战略。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加强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大学毕业生、退休干部等投身乡村振兴事业;二是农业生产工业化。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围绕肉羊、饲料、面粉、绒纺、籽仁、番茄脱水菜、数字畜牧等7大产业,开展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全面带动传统农业向规模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三是农业经营三产化。以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特色文旅为发力点,把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结合起来,搞生态农业、景观农业、养生农业,发展休闲旅游、乡村民宿,把城里人吸引到乡下来居住、消费。主动融入黄河“几”字弯文化旅游带,深度挖掘黄河文化、河套文化、西口文化内涵,推进农文旅体深度融合发展;紧盯国家农高区建设,聚焦“农、高、科”三要素,加快推进“天赋河套”仓储保鲜冷链物流园区建设,积极创建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用好“互联网+农业”这个工具,帮助农户实现不仅种的好、产的好还要卖的好的目的,不断向“社会化生态农业”迈进。

乡村携带着中华文明的基因,隐藏着中国文明演化的原动力,乡村兴则中国兴!


 
           
主办:临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临河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蒙ICP备1300368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8020002    蒙公网安备:15080202000021号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电话:0478-8526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