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为邦本,本固邦宁。2021年,临河区以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突出抓好农村产业发展,落实好各类惠农政策,全年粮油喜获丰收,畜牧养殖业产能持续恢复,农业农村经济形势稳中有进,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
一、2021年农牧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农业经济稳中有进。2021年,全区完成总产值116.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下同)比上年增长6.5%,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67.16亿元,同比增长6.1%,增速高于全市0.7个百分点,高于自治区1.3个百分点。对临河区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1.6%,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分季度看:第一季度同比增长13.9%,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8%,第三季度同比增长5.3%,四季度同比增长6.5%,农业生产实现较快增长。
分行业看:种植业产值56.3亿元,增长4.7%;林业产值0.6亿元,增长13.2%;牧业产值57.2亿元,增长8.4%;渔业产值0.6亿元,下降3.3%;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1.5亿元,增长6.3%。农林牧渔业产值结构比为48.4:0.6:49.2:0.5:1.3。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超种植业0.8的百分点,畜牧业发展加快。
分贡献率看:种植业产值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长贡献率45.1%;林业贡献率0.6%;牧业产值贡献率53.7%;渔业产值贡献率-0.3%;农林牧渔专业及辅助性活动产值贡献率0.9%。
(二)农业“压舱石”作用日益稳固。2021年农业对经济稳增长、稳民生的作用更加凸显,特别是对于经济增长、农民就业和社会稳定有着十分特殊的意义。
一是农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2021年,农业对临河区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1.6%,拉动GDP增长2.3个百分点,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
二是粮食产量实现“九连增”。2021年,临河区深入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粮食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双增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04.6万亩,增长3.1%;粮食产量达63.96万吨,比上年增长1.2%,粮食产量实现 “九连增”。
三是畜牧业生产稳中有进。
初步统计显示:一是生猪生产加快恢复,生猪存栏头数较快增长,2021年末,全区生猪存栏11.7万头,比上年增长49.6%;二是受益于项目拉动,牛存栏大幅增长,生产步入快车道,牛存栏达到3.86万头,比上年增长120.5%;三是羊存栏保持稳定增长,羊存栏195.4万只,比上年增长7.7%。
2021年,全区肉类总产量10.3万吨,比上年增长11.2%。其中,猪肉产量0.9万吨,下降4.7%;牛肉产量0.3万吨,增长117.9%;羊肉产量8.8万吨,增长12.9%;禽肉产量0.2万吨,下降34.4%;禽蛋产量0.7万吨,增长13.9%;牛奶产量5.7万吨,增长46.8%。总体来看,2021年全区畜牧业发展呈现出羊稳,牛快速增长,生猪生产快速恢复的特点。
(三)农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
2021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278元,同比增长10.2%,增速快于城镇居民1.3个百分点。
二、当前农牧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粮食种植成本增加,不利于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粮食种植效益本就不如种植蔬菜、葵花等经济作物高,加上农药、肥料、农膜和人工成本上涨,农业生产投入成本增加,不利于粮食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二)农村人力资源匮乏,“老龄化农业”现象突出,农村人力资源“空心化”日趋严重。当下城市对乡村人口、资金、技术的“虹吸”效应更加明显。农村人口持续向城市单向流动,农村从业人员数量不断减少,年龄不断老化。农村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农村基础条件有限,生活所需的教育医疗等优质资源匮乏,导致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入村难、留不住,乡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
(三)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的体制机制改革滞后。农村土地、房屋产权虽已确权,但在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集体收益分配退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农村产权交易方面,还未等形成较成熟的政策体系,更缺乏推动城乡要素融合的配套政策。乡村大量闲置宅基地未合理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入市机制体系路径不畅,导致优质项目落地难、社会资本下乡难。
(四)农业产业基础仍然较弱。农业发展面临“最后一公里”瓶颈,农业产业发展偏重于农机服务、农资供应等产前服务,现代农业急需的农产品加工、储藏、物流、营销、保险等产后服务相对缺乏,农业产业链延伸不够。制约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瓶颈”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破局,农产品附加值不高,农旅融合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
三、措施建议
(一)继续抓好粮食生产。坚持政策的延续性,继续加大粮食支持政策,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粮食面积,实现“藏粮于地”。提高产粮大县奖励资金用于粮油产业的比例,重点支持高产高质高效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特别是品种更新换代,提高亩产,做到“藏粮于技”。
(二)抓好农业产业发展。依托农高区建设,加快推进重点项目、产业发展项目和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进度,逐渐完善产业基础设施。强化产业示范基地、示范片引领作用,发展壮大粮食、葵花、肉羊、羊绒等优势传统产业,提质发展辣椒、甜瓜、奶牛等特色产业,不断巩固农业产业基础。抓好产业链条延伸。加快推进农特产品深加工产能共享平台建设,不断提升农产品加工能力。构建产销对接长效机制,推进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支积极拓展果蔬市场,积极与大型果蔬批发、销售市场合作,加快推进产业链条向外延伸。
(三)加大基础设施投入。继续推进土地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整治等项目建设,推动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高质高效使用,开展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示范。开展设施蔬菜、设施畜牧等高标准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实施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推进产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部分小型冻库,逐步形成县级、乡镇和基地三级冷链物流体系。
(四)加快政策制定,推动城乡要素流动。推动城乡要素融合的配套政策完善,农村宅基地有偿退出、集体收益分配退出、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入市等改革的试点工作,形成较成熟的政策体系,推动城乡要素流动。促进资金、人才和技术等要素入村,从而解决乡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