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蒙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重点领域>乡村振兴
日期:2022-07-04 09:25 来源: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分享到: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临河区:农科兴农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重点是要开展产业振兴,只有夯实产业根基,让乡村具有“造血”功能,才能激发农民自身的内在动力和蓬勃活力,最终实现乡村振兴。近年来,临河区坚持深化农牧业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以科技信息服务系统为引领,创建了远程视频服务系统和科技信息移动服务平台,选聘农、牧、林、水、气等行业专家,打造“12396+科技特派员”服务模式,充分利用科技特派员专家资源,扩大专家队伍,推动科技信息入户,让产业真正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图片


“种植方面有任何难题,都可以找刘海明老师,现在他开通了快手直播,有什么问题直接问就可以,一时半会说不清楚的还可以请他到地里直接指导。”在临河,12396农业服务平台的“网红”坐诊专家刘海明在农民朋友中可谓家喻户晓。


农民、农田、农作物,一年365天,几乎天天围着这三样转,刘海明一转就是40余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线下农业技术培训无法实现,为了不耽误农户的种植,刘海明想到了线上直播。“刚开始确实不会直播,但农时不等人,我们就另想办法给大家传播农业技术,后来发现利用直播进行农业技术培训,传播效果很不错。”得益于电子通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他开始把农业技术指导服务搬进网络直播间,每场直播都可以吸引千余人观看,农民们种地时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这里总可以得到针对性解答,遇到特殊难解的问题,刘海明还会亲自去现场指导种植。


图片


刘海明(左一)正在为村民郭军林(左二)指导种植要点


“当前对于西红柿苗的管理,我们就是咬住牙关再坚持一下,一是要控制浇水,目的是培养强大的根系群体,二是要多补点氨基酸、磷酸二氢钾,这样开花的质量和坐果率都高。等第一穗果坐下来,第二穗就会陆续开花,然后我们再开始浇水,到时候西红柿茎你就是想拔也拔不起来了,因为根系形成的相当好,如果现在浇水,茎秆长势会很快,但是将来根系发育的就不会太好,挂不住果。”当记者在双河镇临铁村四组见到刘海明时,他正在组长郭军林家的西红柿大棚里指导最近种植的注意事项。经过刘海明的指点,郭军林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种植的要点,也对今年的种植收益有了底,“刘老师是我们村的老朋友了,这些年要不是刘老师和12396农业服务平台的专家们三天两头来指导,村里这些大棚还荒弃的了,哪有现在的高收益了。”


临铁村地处临河区先锋桥南,北邻城区,南邻河套大学、巴彦淖尔市党校、培训中心。村里大部分是60岁以上的老人和妇女儿童,这让组长郭军林成了名副其实的“三八、六十、六一”组长。2009年,村里为每户人家建了1-2个大棚,希望帮助农民增加收入,可没有设施农业种植经验的农户只能把大棚租给外地人,用来充当收废品的仓库。为了改变守着宝库不自知的局面,2017年,郭军林率先收回了自家的大棚,依托12396农业服务平台的技术支撑和临铁村毗邻城郊的区位优势,开始尝试种植果蔬,发展采摘经济,可观的效益让村里的其他农户心动不已。


图片

图片





此后,村里主动对接到12396服务平台,邀请专家们为100多栋闲置温室大棚做技术指导,作为专家代表的刘海明为全村上了一堂科技培训课,看着被村民挤得满满当当的教室,刘海明深切感受到了村民对科技下乡的渴望。经过一段时间的规划布局,曾经破败不堪、塞满垃圾的大棚修葺一新,西红柿、西瓜、黄瓜、白莲脆、灯笼红、羊角蜜等作物在这里生根发芽结果,当年五月,临铁村的首批采摘瓜果就成功上市,尽管经济效益不算显著,但掌握了一定的栽培管理技术的农户积极性更高、信心更足了。


2020年,刘海明与村民们早早联动,根据各家棚室保温情况,适时订购所选品种苗木,根据茬口安排计划准时定植,并逐户逐棚进行了现场指导。上市的柿子、白莲脆、灯笼红得到了市民们的一致好评,农民们也有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仅郭军林家一棚黄柿子的收入就达到了7万元。


如今,村里成立了众旺农牧业合作社,发展采摘经济的同时向周边盟市售卖果蔬,“有12396这样的好平台,有刘海明这样的好老师,我们的村民现在是精神上亮堂堂,衣兜里鼓囊囊!”郭军林笑着对记者说。


 
           
主办:临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临河区政务服务与数据管理局
蒙ICP备1300368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8020002    蒙公网安备:15080202000021号
网站地图    网站支持IPv6
电话:0478-8526765(仅受理网站建设维护相关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