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临河区八一乡聚焦产业振兴重点工作,立足各村组产业基础和区域优势,全面提升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建设高标准养殖小区,发展家庭绒纺产业……因地制宜、做强优势、形成集聚效应,唱响产业强村最强音。
设施农业铺就村民富裕路
风和日丽,艳阳高照,正是农作物生长的大好时节。近日,记者来到临河区八一乡联丰村共同富裕设施农业产业园看到,机器轰鸣、吊臂起落,工程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紧张有序地忙碌着,一派热火朝天的繁忙景象。
“今年,联丰村通过乡村振兴入库项目建设+农户自筹款建设的方式,投资768万元,新建温室大棚近270亩。目前,土地平整工作都已经结束,工人们正在焊接钢架、用水泥打圈梁做基础,预计7月初就可以起棚种植。”联丰村党支部书记柴振清介绍。联丰村从1998年建起第一座温室大棚以来,累计建成温室大棚680栋、乡村采摘园62栋,种植火龙果、草莓、阳光玫瑰葡萄等36种特色果蔬。随着设施农业的发展,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也逐渐从大田转换到了大棚,2021年,联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32000多元。
设施农业是八一乡的主导产业,主要集中在联丰村、八一村和红星村。全乡设施面积达10300亩,从业人员3500多人。温室种植的瓜果、蔬菜、花卉等有100多个品种,配套发展了旅游观光、休闲采摘等产业,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双丰收。
“虽然种温室辛苦点,但是收入比种大田高,这几年通过种温室我们家也达到了小康水平。”联丰村四组王福仁说。2007年他开始种温室,主要种植黄瓜、绿叶菜等果蔬,2栋温室每年纯收入在16万元左右。今年他家又新建一栋棉帘大棚,他十分看好设施农业的发展。
肉羊养殖带动村民奔小康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兴旺。肉羊养殖产业是八一乡亮点产业之一,主要集中在农丰村、八一村和新道村。据悉,该乡现已建成八一村、农丰村规模化养殖小区2个、标准化养殖棚圈186栋,入驻养殖户138户。其中,养殖存栏3000只以上的10户,1000只以上的60户,养殖小区存栏羊46万只,年出栏羊预计达到31万只。
走进农丰村10万只肉羊养殖基地,一只只膘肥体健的羊正在圈舍里悠闲地吃着草料。农丰村过去是贫困村,土地盐碱化严重,村民种地收入不理想,只能外出务工改善生活。村“两委”成员积极转变思路,借助当地饲草丰富的优势,转变传统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通过建设的“四位一体”肉羊养殖育肥基地,推动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过去村里用水不方便,村民只能用机电井抽水饮羊,单给羊饮水这一项就占用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肉羊养殖户杨世禄对过去的饮羊方式记忆犹新,后来村里给他家安装了自来水,他发展养殖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下一步,农丰村将继续全面推进产业强村富民行动,逐步完善10万只肉羊养殖育肥基地基础配套设施,并在养殖小区填建、扩建、修建的过程中提供更多的优质服务。”农丰村党支部书记尹继平介绍道。同时,村里将不断优化养殖环境,为养殖户提供资金、标准化技术、信息化控制与管理,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辐射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家庭绒纺夯实产业强村基础
在章嘉庙村家庭绒纺产业园区,一台台梳毛机摆放整齐,工人正在有条不紊地疏羊毛。章嘉庙村自2000年起开始发展纺绒产业,现年梳绒100吨以上,梳毛4000吨以上,产值达4.74亿元,年净利润2370万元,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600多个,月工资收入4800元。
“我们村通过‘支部+企业+党员+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进一步‘聚指成拳’,发展壮大家庭绒纺产业。”章家庙村党支部书记庞继泉说。为全面提升家庭绒纺产业发展水平,村里积极争取出台促进家庭绒纺产业发展的扶持计划,从资金需求、厂房建设、原毛收购、生产技术、质量检测、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全方位指导,构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业发展机制,推动家庭绒纺走上产业化、规范化发展轨道。自家庭绒纺产业园建成以来,辐射带动周边失地农户发展家庭绒纺产业,保证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的同时,实现“离土不离乡、就地转移就业”的发展目标,进一步夯实产业强村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