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正值“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五年来,临河区以“干”字当头的奋斗姿态书写着经济社会发展的答卷,更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融入城市更新的每一寸肌理。以民生为笔、以团结为墨,用“拼”的精神、“闯”的劲头、“实”的作风,在老旧小区改造、路网畅通、生态提质的实践中,搭建起各族群众共居共乐、共建共享的幸福家园,让民族团结之花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绚丽绽放。
小区焕新:织密民族团结“幸福网”
“以前小区又旧又乱,居民们想聚在一起聊聊天都没个干净地方,现在好了,楼新了、路平了,冬天屋里也暖烘烘的,我们经常在楼下晒晒太阳、拉家常!”,走进临河区先锋街道光明小区,一位居民的脸上满是笑容。
作为2004年建成的老旧小区,光明小区曾因基础设施老化、环境脏乱差,让邻里间的交流互动少了“阵地”。2025年6月,临河区启动改造工程,屋面防水、管网更新、院面硬化、监控安装等系列工程逐一落地,565户居民的居住环境焕然一新。

光明小区的变化,是临河区老旧小区改造的缩影。全区2005年前建成的老旧小区共278个,涉及楼宇912栋,自2019年起,临河区累计投入约7.4亿元推进改造,计划2025年末实现“应改尽改”,惠及近11万各族群众。在改造过程中,始终聚焦各族居民需求,以“民生实事”回应期盼,让居住环境改善的成果覆盖每一户家庭。

畅通脉络:搭建民族团结“连心桥”
畅通高效的路网,是城市活力的体现,更是各族群众便捷出行、密切交往的保障。“十四五”期间,临河累计投入7.7亿元推进城市路网升级,既疏通“毛细血管”,又优化主干脉络,让交通机能焕发新活力,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提供便利。

五年来,临河区共打通37条“断头路”,总长约17.88公里;完成41条道路、39公里的管网改造;同步实施路面拓宽、交叉口优化、智能交通信号系统建设,持续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与城市运行效率,让各族居民出行更顺畅、生活更便捷。
丰州路的建成通车,是路网升级的典型代表。作为“十四五”期间投用的城市主干道,它曾是“断头路”,过去周边各族居民前往主城区需绕行拥堵路段。临河区将打通此类“断头路”列为攻坚任务,各部门克服征地、管线迁改等困难,最终将“梗阻路”变成贯通城市东西的“舒心路”。

道路不仅是交通通道,更是承载各族群众美好生活的公共空间。五年来,像丰州路、新华街、胜利路、五一街等十余条道路先后完成打通、拓宽与优化,纵横交织形成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路网升级不仅缩短了各族群众的出行距离,更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让群众在便捷交往中增进情谊,为城市发展注入团结动力。

绿意泼墨:打造民族团结 “同心园”
清晨在龙赓公园环湖步道跑步,午间在小区街角“口袋公园” 与邻居闲聊,傍晚带孩子在童趣乐园玩耍……“十四五”期间,临河区投入4亿元打造“绿色答卷”,让“推窗见绿、出门入园” 成为各族群众的日常,以生态改善为民族团结搭建共享空间。
这份“绿色答卷”中,包含1个苗圃完善,人民公园(预计11月开放)、龙赓公园、湿地公园3个综合公园焕新升级,11个“口袋公园”散落街头,17条道路绿廊相伴而生。生态空间的拓展,为各族群众提供了休闲互动的好去处,让绿色成为城市团结发展的鲜明底色。

龙赓公园的改造,是生态提质与民族团结融合的典范。公园前身是北边渠城区段,长6.1公里,2017年启动改造前,这里污水横流、垃圾乱飞,是各族居民不愿靠近的“龙须沟”。改造过程中,临河区不仅清理河道、种植绿植,将其建成绿树成荫、设施齐全的“城市花园”,更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基因,让公园成为承载共同记忆、彰显地域特色的“文化客厅”,吸引各族群众前来休闲、交流。如今的龙赓公园,环湖健身步道、儿童游乐区、无障碍设施、智能照明一应俱全,细微之处尽显人文关怀。

如果说综合公园是“绿色会客厅”,那么“口袋公园”就是居民们的“自家后花园”。临河区创新采用“见缝插绿、拆违建绿”模式,在社区周边新建多处“口袋公园”:配备智能健身器材的成为锻炼好去处,设有廊架、棋桌的成为邻里交流空间,聚焦儿童友好的打造安全游乐天地。这些“口袋公园”虽小,却成为各族群众日常互动的重要场所,让团结情谊在休闲时光中自然升华。

结语:以更新之笔绘就团结新篇
“十四五”期间,临河区的城市更新答卷,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展示,更是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实践。从民生改善到路网升级,从生态提质到服务优化,每一项举措都围绕各族群众需求,每一份成果都由各族群众共享,深刻践行了“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
站在“十五五”新起点,临河区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工作主线,以民声为指引,用匠心描绘更宜居、更韧性、更智慧的城市图景,让城市更新成果更广泛、更深入地惠及各族群众,推动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团结奋进、幸福美好的临河新篇章。
初审:杨益璇 复审:李雪娇 终审:太文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