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临河区高度重视诚信建设工程,将其作为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全区上下秉持“实干、担当、必成”的精神,精心谋划、科学部署,以“干事、干成事”的坚定信念和使命担当,全力以赴推进各项任务落实落地,确保诚信建设工程稳步前行,为经济社会发展筑牢坚实信用根基。
一、扎实推进依法行政,赋能“政务诚信+利民”建设
多措并举,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提升政务诚信水平。一是优化便民惠企举措,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主题服务,拟推出“低碳产业项目建设一件事”“开办养老机构一件事”,其中“低碳产业项目建设一件事”已初步形成办事指南并开始业务流程测试。目前,全区共受理“一件事一次办”事项36025件,“全区通办”事项378件,位居全市前列。二是深入排查整治政务失信行为,制发相关通知,深入排查51个部门,共排查出线索2个,涉及金额33.433万元,涉及企业1家,全部办结,整改率100%。设立“诚信建设投诉”窗口,接入市12345“政务诚信失信举报”专席业务,切实提升政务透明度。三是积极解决“蒙企通”平台企业反映问题,畅通投诉渠道,优化营商环境,已接收案件1件并已办结。四是开展行政执法培训1次,50余名执法人员参加,全面加强基层行政执法队伍建设。对行政许可和处罚信息进行“双公示”,拓展至“十公示”,提高政务公开精准度。组织全区34个单位参加自治区政务诚信监测培训会,全区23个单位累计报送“双公示”信息。五是将全面依法治区、诚信建设工程列入年底实绩考核,通过考核倒逼工作落实。
二、法治保障营商环境,赋能“商务诚信+惠企”建设
通过法治手段保障营商环境,推动商务诚信与惠企服务深度融合。一是持续推进信用档案建设、信用评价和信用修复制度,为全区76639户市场经营主体建立信用档案。在41个部门、43个领域建立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制度,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86批次,检查市场主体407户。完成企业异常名录信用修复77件,行政处罚信用修复2件。二是健全信用奖惩机制,持续开展商务失信行为整治行动,制发相关通知,按月调度各单位整治动态。各行业主管部门已将“红黑名单”上传至联合奖惩系统。三是推动诚信兴商与促进消费深度融合,举办新春年货节等促消费活动50场次,带动消费4亿元。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建立养老服务点34个,建成养老服务中心53个,设立老年助餐点43个。四是创新信用融资服务,制定支持小微企业融资机制,走访小微企业46722户。五是加强经营主体信用建设,建立“一业一册”告知制度,制定合规经营清单和信用承诺制度,并在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示。
三、打造放心信用环境,赋能“社会诚信+氛围”建设
通过多种措施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一是严格落实《内蒙古自治区社会信用条例》,印发相关通知,开展宣传活动。二是拓展“信用+”应用场景,9个行业主管部门开展19类应用场景,实施信贷扶持,核准“个体蒙信贷”25户,发放金额325.9万元。三是加大失信主体惩戒力度,制发通知,建立失信专项治理台账,拟吊销356户市场主体营业执照。四是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开设“诚信临河”宣传专栏,发布报道28条,开展志愿服务活动50余场次,完善案例库,举办各类节日诚信宣传活动。五是加强诚信企业品牌建设,印发通知,梳理6050家可申报诚信示范企业、85家可申报诚信标杆企业,组织766家企业参加线上培训,推荐2家典型企业。
四、提升执法司法质量,赋能“司法公信+为民”建设
通过完善执法司法机制,提升司法公信力,切实保障群众合法权益。一是完善执法司法信息公开机制,推广应用“移动微法院”,提供网上立案、预约立案、跨区域立案等服务。二是扎实开展“昆仑”专项行动,组成联合检查组,开展食品药品联合检查10次,销毁假冒伪劣商品,开展涉民生执行专项行动10次,执结案件493件,执行到位1169.65万元。三是建立联合防范惩治虚假诉讼工作机制,召开联席会议,印发相关文件,告知当事人虚假诉讼后果,签订承诺书。四是持续开展执行攻坚行动,办理查询业务5000余人次,查解封业务310件,曝光典型案例,推进“实践点”建设,维护民营企业权益。五是依法平等长久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制定工作方案,开展执法培训,排查涉企案件86件,追责问责3人。六是成立“驻企法官工作站”,召开座谈会8场,发放宣传册1000余份,化解涉企纠纷121件,发出司法建议书6份。推进律所与商会合作,开展“法治体检”活动。七是开展“法律服务民营企业”系列活动,落实便民惠企措施,进驻便民服务大厅,打造“一站式”窗口,提供“无假日”服务。
初审:焦婷 复审:高瑞 终审:王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