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我们的事解决了,钱我也收到了,我很满意,这几天给您添麻烦啦,谢谢您...”这是近日车站司法所长王永清接到的一个电话。
之前,某烧烤店老板向某因店面重新装修,安排店内员工小付到自己开的其他烧烤店工作,而小付则以新店离住所太远,不方便上下班为由拒绝上班,并要求辞职离开,请老板向某支付当月工资2250元。而向某则认为,烧烤店安排员工到其他店工作,工种不变、薪资不变,员工以不正当理由拒绝上班,属于自动离职,按照规定应扣除相应的金额,另外近期小付有迟到和旷工现象,也应扣除相应的罚款,经测算实际应发放小付1500元。小付在收到老板向某微信转账的1500元后,认为自己不存在主动离职和旷工、迟到现象,老板向某应当全额支付自己工资,于是多次通过微信与老板向某理论,双方各说各有理,争执不下。在多次交涉未果的情况下,小付拨通了车站司法所的电话请求协助。
接到小付的求助后,车站司法所了解到,小付已离开临河,在外地找到工作,他离职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老板的不公正对待,店里的其他员工也同样提出离职申请,老板没有任何的说辞,全额发放工资离职了,而他要离职时老板就找理由刁难,想方设法克扣工资。而老板向某则说小付不知恩图报,来的时候什么也不懂,在店里干了一年多,学会了很多,现在正培养他成为烧烤师......可是现在因店面装修,让他到别的店工作,他就想跳槽离开,给他发1500元工资的事也是我们协商好的,他现在又反悔不认账了。
因当事人不在当地,沟通、核实事实存在一定的困难。车站司法所通过电话、微信等线上调解的形式,分别与双方谈话聊天,找到问题的症结,促使双方从最初的针锋相对到互相体谅直至最终的握手言和达成一致。
车站司法所采取线上+线下、电话+微信、见面+短信等多种办法取得了双方的信任,促成双方各退一步,由老板再给付500元,相互再不追究握手言和。一场让双方当事人“烦薪”的事,在车站司法所介入调解5天后顺利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