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就要有新担当新作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坚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首先要解决真懂真信的问题,静心凝神学原著,做到深入思考学、联系实际学,在学深悟透、融会贯通中受到一次深刻的洗礼。当前,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特别是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拓展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深读细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等,深刻把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科研的能力,并将其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自信和科学的思维方法。通过开展主题教育进一步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结合本学科本专业优势,深入研究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推出精品力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肩负着启迪思想、陶冶情操、温润心灵的重要职责,承担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用心用情用功抒写人民、描绘人民、歌唱人民,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把学问写进人民的心坎里,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最生动的初心写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所作为,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因为一旦脱离了人民群众,哲学社会科学就会丧失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和生命力。不知稼穑之艰难,就不知贵谷务本之治道。深入人民生产生活实际开展调查研究,才能获取科学研究的不竭动力。通过开展主题教育,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更加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用人民群众的需求不断匡正自己的学术追求,把坚守人民立场体现到为人民做“大学问”和做“真学问”中去,用心做好培根铸魂工作。
坚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其发展水平反映一个民族的思维能力、精神品格、文明素质,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民族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也是中国人民主体精神不断觉醒的过程,而这一觉醒急需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强大的精神引领和智力支撑。在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使命崇高、责任重大,必须立足中国现实,植根中国大地,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坚定的自信、高远的志向,从中国出发、从实践出发、从问题出发,把自己的工作与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起来,用自己的研究创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供坚强有力的理论支撑。
坚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在做好理论研究阐释工作的基础上,更需勇于回答时代课题,承担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的使命,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发思想之先声,就是要发扬马克思主义革命批判精神和首创精神,多出原创性和引领性的成果,推动思想进程,引领时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对于这样一个独具特色的民族复兴历程,没有任何现成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可以直接拿来指导,也很难找到成功经验作为参照。因此,加快构建适应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成为摆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面前最为紧迫的时代课题。当代中国发展道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西方理论解释不了中国奇迹,也概括不了中国经验,如何构建更加完备系统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迫在眉睫。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大趋势下,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任重道远,必须有所作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作者系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