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  |  蒙文版
当前位置:首页>乡村振兴
日期:2020-12-14  来源:黄河金岸魅力临河   录入:web
《农民日报》整版报道临河区: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好扶贫路上的每一步

12月11日,国家级媒体刊物《农民日报》4版整版刊发临河区稿件《一步一个脚印 扎实走好扶贫路上的每一步——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脱贫攻坚工作综述》,对我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了宣传报道。

 

 

一步一个脚印,扎实走好扶贫路上的每一步

滚滚黄河九曲回荡、一路奔涌,冲刷出神奇壮美富饶的河套平原,居于河套平原腹地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北倚阴山,南临黄河,总面积2333平方公里,素有“塞上明珠”之美称。这里历史悠久、文化厚重,孕育出了草原文化、游牧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相融共生的河套文化。这里物产丰美、风光壮美,是国家重要的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先后被评为“中国果菜十强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中国(巴美)肉羊之乡”“中国优质绒毛生产集散地”。

近年来,临河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严格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和自治区党委、市委的工作要求,全力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全区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940户4217人,其中脱贫享受政策的有819户1743人,脱贫不再享受政策的有1121户2474人,2019年底已全部脱贫。8个自治区级贫困村于2016年出列。

 

坚持高位谋划  构建大扶贫格局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牢记总书记嘱托,临河区委和政府把脱贫攻坚放在重大政治任务、第一民生工程、统揽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来推进落实,带领全区各族人民向贫困发起全面总攻。一次次思想交锋和碰撞,一项项会议安排和部署,一个个脱贫举措和硬招,奏响了临河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的壮歌。

重任在肩、砥砺奋进。临河区持续树牢“脱贫攻坚是一场没有退路、必须打好打赢的硬仗”的思想共识,多次召开区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会、脱贫攻坚推进会,研究部署脱贫攻坚和问题整改工作;制定出台了脱贫攻坚工作安排意见、“清零达标”专项行动实施方案、问题整改方案等多个文件制度,进一步明确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时间表和路线图;全面开展区、镇、村三级书记抓扶贫工作,形成了“区委区政府总揽、部门专项推动、镇村全面落实、社会力量参与”的大扶贫格局,每年与各乡镇、农场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强化领导干部对脱贫攻坚主体责任的认识。区委书记通过遍访8个贫困村,因地制宜、综合施策,整合资金9262万元,实施30个贫困村基础提升项目,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乡镇、农场党委书记和村支部书记通过遍访贫困户,及时帮助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和生产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不断壮大脱贫攻坚骨干队伍,成立了17个专项推进组,从区直单位抽调精干力量充实到脱贫攻坚一线,推进各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

 

建强帮扶队伍 凝聚攻坚合力

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指出:“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在对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发起总攻的时刻,干部队伍的作为和表现是关键中的关键。在脱贫攻坚过程中,临河区各级干部不怕苦不怕累,抱着“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决心,扑下身子,深入贫困村、贫困户,与群众“掏心窝子”地“拉家常”,真切了解群众致贫原因、帮扶需求、存在什么困难,从而对症下药,精准发力,采取不同的脱贫措施逐村逐户解决,赢得了老百姓的衷心称赞。

“这几天身体咋样?上次看病报销的钱都拿到了哇?最近家里还有什么困难没有……”在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兴村四组建档立卡贫困户严永家中,驻村第一书记石志飞细细询问着近期他家的情况。“虽然这几天没见石书记,可是他惦记的事儿可一件都没少下。”严永笑着说。2019年7月,巴彦淖尔市工信局干部石志飞被派驻到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兴村担任第一书记。打从驻村第一天起,他就吃住在村里并“不客气”地把自己当成村里人,把村民当成自己“家里人”。“驻村就要驻进村民的心里,让村民打心眼儿里认可你。”石志飞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把东兴村的每一个人都装进了自己的心里,了解村情、户情,掌握农情、民情成了他的头等大事儿,不管是乡间小道、田间地头,还是农家院落、大棚圈舍,常常能看到他的身影。为了拓宽增收渠道,增加村民收入,石志飞与工作队、村“两委”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通过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农民致富带头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紧抓电商扶贫机遇,努力打造绿色农特产、养殖示范村,辐射带动全镇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石志飞驻村扶贫的辛苦耕耘,换来了村民群众脱贫致富的美好图景。截至目前,东兴村建档立卡户22户41人已全部脱贫。2019年贫困户人均收入达19917元。

选强配优驻村工作队和第一书记到贫困村,是实现精准扶贫,推动全面小康进程中的有效举措。临河区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选派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以及配套文件,为贫困村、软弱涣散村选派驻村干部,进一步充实了驻村帮扶力量。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战场,扶贫工作队队员和“第一书记”们沉下身子,真抓实干,在脱贫一线践行着初心使命。

 

扶贫干部帮助范红娣摘黄瓜

走进白脑包镇永清村,干净平坦的水泥路,整洁的农家庭院,清新宜人的村容村貌,无不让人感受到这个小村庄的新气象。谁曾想,几年前,这里曾是一个自治区级贫困村,外没资源、内有病患,一没产业,二没优势,土地盐碱化严重,这一切的一切,无不在诉说着这片土地曾经的贫瘠。2018年6月,临河区驻村扶贫工作队来了后,从引进扶贫项目到直接帮贫济困,更加坚定了永清人摆脱贫困的信心和决心。“脱贫的主体是农民,扶贫的主体是干部,想要赢得这场战役,我们必须拧成一股绳,全力向前冲。”驻村第一书记付浩东说,对于脱贫攻坚而言,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才能真正挖断“穷根”。

“过去,家家户户的日子都不好过,村子道路坑坑洼洼,村民家的院墙破破烂烂,一年忙到头手里也没什么积蓄。贫困就像一座大山,压得村民喘不过气来。现在,你再看看我们村,那可真是大变样儿了。”抚今追昔,永清村党支部书记李忠义无限感慨。

现在的永清村,环境整洁优美,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特色产业发展壮大,贫困户相继脱贫,乡村振兴之路越走越宽,先后被评为“自治区级民主法治先进嘎查村”“巴彦淖尔市民主法治示范嘎查村”,连续三年在白脑包镇被评为“实绩突出一类村”。

临河区派驻的37支驻村工作队119名驻村干部,取得了明显的帮扶成效。同时临河区完善了驻村考勤、工作纪实、教育培训、目标管理、工作例会、观摩评比、廉洁自律7项制度,推行区委组织部、区扶贫办、乡镇党委、派出单位四方共同管理举措,对驻村帮扶工作全程跟踪了解考核,压实驻村帮扶责任,全力打造撤不走、留得住、长期发挥作用的工作队,最大限度凝聚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强大合力。

 

强化党建引领 筑牢脱贫攻坚大本营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扶贫开发同基层组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真正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坚强战斗堡垒。”站在脱贫攻坚这个历史战场上,临河区精准谋划党建载体,探索推行了“党员三结合致富链+”精准脱贫帮联机制,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农村“支部+企业+党员+三级干部+贫困户”抓党建促脱贫的新路子,使党组织、企业和党员干部在推进产业发展、加快脱贫致富中找准了位置,发挥了作用,让贫困群众有了更多的获得感,成为脱贫攻坚“加速器”。

 

巧手手编织作品展示

 

“目前,临河区572名经济条件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村党员,主动与462户贫困户开展了结链帮扶活动。通过开展‘承诺一项服务、联系一块基地、传授一项技术、解决一个问题、帮扶一户致富’的‘五个一’活动,发挥党员在发展现代农牧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帮助贫困户把脉问诊分析致贫原因,提供致富信息,拓展致富渠道,带动贫困户共同致富。”临河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根树介绍,在“党员三结合致富链+”精准脱贫致富机制中,企业起到了承担社会责任的支撑作用,无偿为贫困户提供技术指导,优先把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吸纳到企业基地,通过自主合作经营等方式助推脱贫;对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通过流转土地、入股分红等方式助推脱贫,做到因户因人施策,确保精准脱贫。

此外,临河区组织动员600名村干部和1100多名村民小组长主动配合市、区两级包扶单位和包扶责任人,同全区所有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定期通过“党员小课堂”等形式,为贫困户送技能、送信息、送资金项目,讲解贫困户种大棚的优惠政策、补贴情况以及种植技术等,教育引导贫困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激发困难群众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群众产业脱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突出精准发力 持续筑牢脱贫成果

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当前,扶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始终保持“精准”是确保脱贫攻坚取得最终胜利的关键。

临河区双河镇富河六组的贾兴利患有听力障碍,2013年又因车祸受伤不能干重活儿,这让原本困难的家庭雪上加霜。2015年,他家被识别为贫困户,贾兴利妻子巩红红给记者细数了她家这些年来得到的帮扶:儿子上初中时每年领取补助1250元,上职高时每年领取1500元,去年上了大专,一年领取1万元;贾兴利和儿子都入了低保,每人每月能领222元低保费;全家人都享受免费居民医保。政策兜底,为这家人解决了后顾之忧。再加上2016年政府又资助了他家一头怀孕母牛,这几年,他家牛越养越多,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贫困的“痛点”在哪儿,扶贫的重点就落到哪里。临河区突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这条主线,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实行绣花式、滴灌式扶贫,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临河区把发展教育扶贫作为治本之计,确保贫困人口子女都能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具备就业创业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建立建档立卡贫困家庭辍学学生动态管理数据库,从2016年起,共投入资金232.63万元,在全面落实各项普惠教育扶贫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幼儿、小学生每人1000元和初中生每人1250元、高中生每人2000元、大专及以上学生每人1万元的标准,资助贫困家庭在校生808人次,实现了义务教育阶段无因贫辍学的目标。

健康扶贫,看病不愁。临河区大力实施健康扶贫政策,2017年以来,投资204.48万元,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9025人次,参保率为100%。今年投资52.29万元,为已脱贫享受政策的1743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代缴了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投资19.24万元,为1725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购买了商业保险。同时全面落实贫困人口住院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报销制度,报销比例达到90%以上,并签订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

 

健康扶贫免费体检

 

安居与乐业并重、搬迁与脱贫同步。临河区投入易地扶贫搬迁专项资金5951万元,搬迁建档立卡贫困人口606户1295人,拆除旧房555户,复垦复绿64.5亩。区财政投入资金579万元,为713户贫困户新建和修缮了住房。在今年国家脱贫攻坚普查中,临河区脱贫享受政策的819户贫困户采取易地扶贫搬迁方式新建住房311户,通过危房改造方式实现住房安全130户,投入财政资金改造住房54户,鉴定安全313户,入住敬老院和幸福互助院11户,脱贫户全部实现住房安全的目标。

确保实现“家家喝上水,户户安全水”的目标,临河区争取上级专项扶贫资金2606万元,对10个水厂季节性水质指标超标问题进行提升改造,达到了国家标准。投入专项扶贫资金31.23万元,为33户分散供水的贫困户安装了净水器;投资103.93万元,为261户贫困户实施了集中供水工程,水量、水质、用水方便程度全部达标。

 

狠抓产业扶贫 夯实脱贫之基

贫有千种,困有百样。地方不同,扶贫对象不一样,工作方式方法也不一样。这两天,虽然已进入冬季,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乌兰图克镇东兴村贫困户王刚家的温室大棚里却是绿意盎然,今年种植的豆角生机勃勃,销售价格不错。他高兴地说:“去年村支部帮助我在鲜农公司园区免费申请了一栋温室,一年就收入了五六万。今年有了经验,再好好和园区农技人员学习学习技术,收入错不了。”

 

鲜农光彩事业扶贫产业园

鲜农公司是临河区最大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2018年,在政府的主导推动下,包括鲜农在内的14家爱心企业共同捐资建设了占地500亩有70栋温室大棚的临河区光彩事业扶贫产业园,由鲜农公司实行统一管理,每年上缴350万元用于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产业、教育、医疗、住房、饮水、设置公益岗位和8个自治区级贫困村的基础设施建设。

“园区陆续给12户贫困户每户提供一栋温室大棚,租金由政府补贴9000元、企业减免9000元,贫困户免费种植2年。如果他们不种大棚,也可以来园区打工,每天也能挣120到130元。”鲜农公司副总经理崔敏说。

 

城关镇贫困户唐瑞霞在大棚里查看黄瓜苗

 

产业扶贫是扶贫开发工作的核心和关键,是解决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生存发展的根本手段,是实现稳定脱贫的必由之路和根本之策。近年来,临河区积极探索推进“一提、二带、三帮、三自”,即基础提升、托管代养、带资入股、社会帮扶、合作帮扶、科技帮扶、自主增收、自办增收、自创增收的“1233”产业扶贫工程,投入8326万元建成了“10园1市8车间”19个产业扶贫项目,把贫困户链接吸附在产业致富链上,走出了一条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的发展道路,有效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产业扶贫项目已获得收益824万元,分配收益572万元,全部用于资产收益、带资入股及发展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和贫困人口产业发展、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商业保险、公益岗位设置等方面,贫困人口脱贫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

 

金融扶贫 “贷”动群众富起来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临河区不断强化金融扶贫在产业扶贫中的杠杆撬动作用,切实解决脱贫攻坚资金保障可持续问题,通过发放扶贫小额贴息贷款,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借助贷款发展生产,加快脱贫致富的步伐。

张德梅是乌兰图克镇东兴村七组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患有冠心病,无劳动能力,和儿子任官来相依为命。2015年,她家被精准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后,政府补贴了9000元帮她家买了牛;2017年,通过享受健康、产业、易地搬迁等扶持政策,张德梅一家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992元。在享受各种帮扶措施的基础上,张德梅一家逐渐扩大养羊规模,从最初的14只发展到现在的42只,2019年她家人均纯收入达到了20802.5元。

日子松宽了,儿子任官来想着把养殖产业再做得大些,但苦于没有足够的资金。2019年初,临河区推出了扶贫小额信贷相关政策。借着扶贫小额信贷这股东风,今年,任官来申请了5万元的扶贫小额贷款。“办理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手续很简便,政府还给贴息,我用这5万元的贷款又买了24只羊,现正准备扩大圈舍、加盖草料棚和暖圈,我好好刨闹,争取今年能挣10万块钱。”任官来说。

 

贫困户谢福德通过养殖脱贫致富

 

为助力脱贫攻坚,实现扶贫政策应享尽享,临河区制定了《临河区扶贫小额信贷财政贴息和风险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试行)》及《临河区扶贫小额信贷实施方案》,进一步落实扶贫小额信贷“530”政策(5万元以下、3年期以内、免担保免抵押、基准利率放贷、财政贴息、县建风险补偿金),与蒙商银行、河套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帮助符合条件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能贷尽贷,充分发挥金融支持脱贫攻坚的支撑作用,有效解决贫困户发展资金短缺的难题。截至目前,临河区扶贫小额信贷共涉及9个乡镇、2个农场的629户贫困户,经乡镇(农场)、村、组三级推荐,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共有301户,现已向238户符合贷款条件的贫困户发放贷款760.4万元。

每一个数据背后,是扶贫干部奔波的身影,是贫困群众幸福的笑脸。如今,一条条平坦道路,一项项富民产业,一张张开心的笑脸,都见证着临河区扶贫开发工作取得的可喜成绩,预示着未来幸福生活的美景。

 

 

 


           
主办:巴彦淖尔市临河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巴彦淖尔市临河区政务服务局
蒙ICP备13003680号    政府网站标识码:1508020002    蒙公网安备:15080202000021号
电话:0478-8526765